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规范 > 教师,你有多少“固有的习惯”呢

教师,你有多少“固有的习惯”呢

2015年06月22日 15:40:55 访问量:1159
       

生活中,我们做的好多事,是按照自己习惯来的。我们可曾意识到:有些习惯,倒是干扰了我们“视线”,固封了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只是停在了常规思维中,我们一直习惯着就是这样,我们因而不再有着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每日重复着“往日的故事”,每日登上了“一辆旧客船”,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感觉、这样的体会更加深刻。


没有像课表那样有着铁定的秩序了,教师工作的规律性,是贴在了墙上的。每天有几节课,哪节课是自己的,一周下来,自然而然就熟识了;几周下来,就是不看课程表,也烂熟于心。一到那个时辰,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有课要上。这样的习惯,给予我们工作带来了一种“惯性”、一种好处;但此类习惯,确实也让我们的思维近乎于“停滞状态”。


其实,一个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着好多类似的“固有的习惯”呢!


习惯拿着教参,来解读所授教学内容。这种直接进入文本、简洁的快速的备课方式一旦形成,几个月,几学期,甚至几十年,都是这样,从来如此。我们名副其实成了“传声筒”,大家对教材的理解都是一样一样的,没有多少变化,学生看着教辅,也能像老师那样“复制”出来。


习惯写着自己的板书。字体、字的大小,以及板书的位置,细细观察,都有着自己的“样子”“样式”,尽管课题不一样,但都有着自己“定式”。有的教师教书四十年,直至退休,还是自己“正宗的、原汁原味的”黑板字,没有一丝一毫变化样子。以致于我们在批改作文、备课,或者其他需要自己动笔动手的地方,“老体字”依然,学生一看就知晓哪个老师写的。


习惯沿袭着自己的“治班”策略。哪些学生会为班级多做事,哪些学生需要加大“监管”,哪些学生会为班级做好事,又有哪些学生是“问题孩子”,都有着自己惯有的“刻印”。以至于某件班级“坏事”一发生,立马就和某个学生对号入座了。其实,我们很难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好多学生,被我们脑子里的“痕迹”化了,固定着“他们是从来如此的”,“第一印象”很难从我们做教师脑子里抹去。



习惯按照自己的“套路”来提问学生。哪些学生可能提问得到,哪些学生会得到表扬,哪些学生会经常喊到,哪些学生会可能叫到讲台上演示;甚至哪些学生一年下来,从没有被老师叫过,这样的“提问套路”,我们自己心知肚明。学生也是知道的。做老师的,都知道,提问的那些学生,常常浮现在脑子里的样子清晰明了;好多年过去,甚至还记得那个同学回答问题的样子。一个课堂,我们容易让一些孩子扮演了“主角”,无意中,我们也冷落了一些学生,让其它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课堂“配角”。这场戏的导演,是我们做老师的。时间一长,我们习惯了,孩子们也是习惯了。心里一直在肯定:自己的课一直没有问题。


上述大都是我们做教师的课堂“小天地”,我们每天都在习惯着自己的“习惯”,发生着应当发生的事。其实,学校的“大舞台”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一些习惯真的让我们有些“审美疲劳”。比如,教师例会,学校习惯着领导“一言堂”;领导开会,他们习惯着“念念文件”;教育整改,领导们习惯着抓“安全卫生纪律”;教学岗位比赛,学校习惯着让那些骨干教师“打头阵”;上级搞教学检查,学校习惯着再给教师们来个“通知”;以致于“六一”儿童节,老师们一直习惯着自己的欢庆方式-----那就是,几十年以来一直惯用的“让漂亮的孩子跳着漂亮的舞蹈”.......诸如此类,不一而论。因为从来如此,从来就是这样的;我们不做怀疑,更不作反思。


所以,我们很少创新,更很难知道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些围观的孩子,他们是大多数,他们心里真正在怎样想,想怎么做;我们真的不知道。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