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疑问难,开启创新之门。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促进他们认识的深化,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教师出示:爸爸买了三千克梨子,一共用去20.75元,平均每千克梨子多少元?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除不尽,产生了疑问:除不尽怎么办呢?议论后,知道是求商的近似值。商的近似值怎么求呢?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再议,有的同学认为保留整数,有的同学认为保留一位小数,有的同学认为保留两位小数。通过争议得到统一,根据题目的实际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如果商保留两位小数,应该除到小数哪一位呢?……这样学生在质疑和解疑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素质。又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有的学生问:“自行车为什么要做三角架呢?”“房子的屋顶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表扬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精神,接着放手让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行适当的点拨,最后,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道理,而且做到质疑问难,对新事物的深度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理解,也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二、探究操作,开动创新思维。
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探究是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表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布鲁纳也指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探索得到的知识最深刻、最难忘。”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探究,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调动各种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并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肥沃土壤。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先让学生自由走操场一周,弄清什么是操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测量并计算它的周长。算完后回教室汇报测算方法,并归纳出以下三种方法:(1)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2)长方形周长=长×2+宽×2、(3)长方形周长=(长+宽)×2,最后让学生讨论得出:第三种方法计算最简便。整个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使他们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里解放头脑和手脚,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思维求异,开发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与别人看法、见解不同的东西。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多思求异,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想问题,从同一条件下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东风村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这条水渠的20%,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算出了不同的解法:(1)120÷(120×20%÷5)-5、(2)(120-120×20%)÷(120×20%÷5)、(3)1÷(20%÷5)-5、(4)(1-20%)÷(20%÷5)、(5)5÷20%-5。解答后,经过比较,发现解法(5)为最优。这样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光明小学有学生600人,女生是男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对这样的题型,教师执意求新,启发学生根据题意,变换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学生认真思考,提出了不同的问题:(1)男生有几人?(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6)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7)女生比男生少占全校的几分之几?(8)男生比女生多占全校的几分之几?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进行这样“求异”训练,不仅可以避免孤立静止地思考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还可以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联想探索中进行思维发散,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要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