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凸现生命意识,展示生命个性

转:凸现生命意识,展示生命个性

2015年04月10日 10:43:17 访问量:255
    有人把“写作”定义为“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虽不能整体而周详地涵括“写作”的丰富要义,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让我们审视和把握写作的基本指向。事实上,写作者的写作状态也正是写作者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呈现,写作是对生命的书写,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是对个性的张扬和实现。如果写作中没有自我生命和他者生命的渗入、思悟,所写的文章难以达到以生命感动生命,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感召精神。

高考应试场,一个特殊的人生角斗场。“输不起”的集体无意识操纵了整个“游戏规则”,谁也不敢贸然地越过雷池,因此,为求稳妥,为谋高分,为赢得胜利,便在“规则”的牵制下反复地进行“规范性训练”,致使高考应试作文(即便是优秀作文)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常规作文”的制造,让人心理疲软,精神疲劳。

这究竟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也就是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个性的舍弃,生命情采的黯淡。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水平未能尽如人意,也就在于走不出自设的“困境”和他设的“遮蔽”。强化得分意识,忽视生命情怀的滋养;强化写作技巧,忽视生命内在的蕴藉;强化规则遵守,忽视生命个性的张扬。

纵观近些年的考场作文,有如下弊端。一是华而不实,文质不能兼美。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如开篇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式写三句话,滥用题记和后记,生硬地使用小标题和三段式,用诗句或对联串起各部分内容却缺乏内在联系,穿一件漂亮的外衣来遮掩空洞的灵魂。二是名人名句泛滥。不少考生大量引用和堆砌名句、名段、名人和名篇,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深入的分析,给人以杂乱、繁琐、累赘、矫情的感觉,藉此以显示自己的文化内存,反而是食古不化,弄巧成拙。三是形式有所创新,但形式和内容并不匹配。或者对所选用的新形式缺乏一定的把握能力,如故事新编落入俗套,借用文言句式而文白夹杂,缺乏文言语感等;或者新瓶装旧酒,像花瓶一样地摆设;或者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含糊其词而不知所云。四是缺乏生活与时代气息。要么材料陈旧重复,多在“故纸堆”里打转,说历史,写古人,多集中在屈原、项羽、司马迁、王昭君、杜甫、李白、岳飞、林则徐等,不能做到以史为鉴、以古讽今,“借尸”不能“还魂”,“谈古”不能“论今”,有古无今,沉陷在历史、文学作品和其它文字材料中,割断了历史与生活、书本与生活的联系。要么虚构假设,内容缺乏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对公认的历史材料和历史人物进行“八卦”式的改编,张冠李戴,似是而非,荒诞得离谱,错乱得荒谬。五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思考。这几乎是一种很严峻的现象,远离生活,脱离生活,从书本到书本,思考的载体缺乏应有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古人故事或则名人遗事的述说,加上自己的抒情和议论,800字的文章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的体式成为了应试作文的一种时尚,流风盛行,愈演愈烈。

文章写作,当有实在的现实关注和开放的思想观念以及通透旷达的胸怀,如此,文章也才能展现出写作者的生命状态和文化底蕴,至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当本着“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所谓高考新文体的泛滥,矫情、滥情、俗情的趋势日渐让人腻味,走不出“预设”和“预制”的圈禁,走不出“套路”和“套式”的贩卖,实在是浮泛和空疏。所谓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流俗为“花拳绣腿”式的虚妄和虚张,缺失的是“真实的灵魂”,也就是真才实学和实心实意。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应试文风盛行,这是对“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消解。

事实上,文风不正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写作者生命的缺席和个性的湮没。怎么办?迫切而紧要的任务是:强化生命意识,张扬生命个性,提高生命质量,颐养生命的情怀,丰富生命的内存,畅通生命的情思,寻找生命的蓝天,放飞生命的翅膀,探索生命的真谛,绽放生命的花朵,吐露生命的芳香,让好文章真正呈现为生命独特感悟的诗意言说。

首先,要多读点书,丰富文化内存,提高文化品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积累,感悟,熏陶,都得经由阅读的切己涵咏。我们主张自主的、自觉的、自由的、自在的和自明的阅读行为,让阅读促成自己的精神发育,让心灵、情操和思想,在阅读的过程里得到陶冶和提升。有位考生以《顾城,你忘了问英儿》为题,写出了一种深度的痛,一种无法忘怀的积存于记忆深处的痛。“顾城,你忘了问英儿”,是对生命的叩问,也是对灵魂和精神的叩问,虽然这“生命、灵魂、精神”具有个体性,但对于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富有启迪性,催人深思,于慨叹唏嘘之余,叩问自己的灵魂。笔者之所以能如此快意为文,只在于笔者的阅读状态——把书读“熟”了。唯有烂熟于心,才能纵横文笔;唯有尽心尽意的阅读,也才能养护心灵,内化为一种精神营养。这也涉及到“真正的阅读”的问题,也就是贴近文本,读出心动的感觉,读出心花绽放的状态,读出意味深长的韵致,在“积累、感悟和熏陶”上,深有所得。

其次,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品质的探究性,提高理性思维的水平。“熟知”并非“真知”,要能获得“真知”,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深思”,“深思”才能“慎取”,也才能有辨别、有选择地“拿来”,而不至于胡编乱造、杜撰或者虚拟假设。有了“源头活水”,还要辨识其流程、流动状态、流水的质量和基本的流向,这样才有一个整体的觉解,在文章的取材、立意和构思上,才能真正做到明晰、酣畅、意味深长。某考生《问——打开真理之门》,“以智慧之‘口’,打开真理之‘门’”,对“问”字的绝妙诠释凝结为全文的中心意旨,这是思考的结果,洋溢着理性思辩的光辉,给行文增添了亮色。“好问”“敢问”“会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结构严谨,文思明快,结构严谨文气明朗,给人以清爽之感。

最后,要加强化语言的修养,注重习得性言语水平的提高。真正思想的语言是诗意的,语言在说话,说即是指示出,让看,让听。“真正思想的语言是真理的言说,而诗意语言也正是真理的言说。”海德格尔这样的思辩和论证,对我们的写作教学当是一种有价值的引领。不论是对社会、历史、现实,还是对自然、自我、人生的思考,要能体现一定的深度,都当用心去思考,用生命去拥抱,“言为心声”,这世间最美的诗歌,便是拨动了心弦而吟唱的心灵之歌,性灵之歌,生命之歌。因此,要有意识地涵咏和咀嚼言语的内在意味,要把言语的习得和生命的成长融为一体,要让诗性的表达去追求真理的晨光,要丰富和深化言语的智性含量。近些年里,考生在考场上写出的充满灵性和个性的文字,充分体现了对言语的诗性和智性的适度把握,但是更多的考生在言语上的浮华和空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

关注社会人生,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存在与精神,关注历史文化,关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人的生态,仍然是高考作文的基本指向。如何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以及考场这种特殊的情势下写出好文章?读书,思考,诗意的言说,是确保考场作文致胜的法宝,也是青春生命的动人弦歌得以协奏的根本保证,舍此,别无他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多一些真实的感悟少一些无“情”的解析,多一些生命情怀的吟咏少一些技巧的生搬硬套,多一些生命本色的挥洒少一些应试的套路条框,多一些生命个性的喷薄少一些无病呻吟的矫情。

突显生命意识,展示生命个性,让思想的火花烛照心灵,让智慧的思辩开启言说,让精神的品格提升境界。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