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析本溯源,从积累走向创新
写议论文需要积累吗?当然需要。必要的名言名句,新鲜、经典的事例,都需要积累。但是,议论文绝不能简单地堆砌这些原材料。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敏感的心灵”。笔者认为,造成考场议论文高分偏少的症结是因为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不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云亦云——阐发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平庸的真理,自然就会给人满纸大话、套话、假话的感觉。高中生未出“茅庐”,对世事人生了解得较为肤浅,要他们发表议论、剖析事理的确乏善可陈。想一想,这些作文不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也在情理之中。钱梦龙先生说:作文无诀窍,我手写我心。心中有感悟,笔底句自新。议论文需要写立身与处世,立人与立己,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辩证思考,“立德、立言、立功”的境界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历史担当,“中流立砥柱”的壮志豪情,“少年立则国立”的个人与家国关系的思考……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清代王夫之这句话指出了“立意”的重要性。议论文是说理的,不仅要会说理(掌握方法、技巧等),还应该讲出属于自己的“理”,让人耳目一新的“理”。“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说你的观点要让听众(读者)茅塞顿开。能说出如此之“理”,怎能不令人击节赞赏?“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李渔)我们常常教导学生要学会积累素材,要认真观察,要经常练笔,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任何看出已有之“理”的疏漏,发现新的、属于自己的独特之“理”。不会加工,不会提炼,不会感悟,最终必然沦为庸常。罗曼?罗兰说:“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阳光。”写作时,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真实的发现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感悟很深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因此,要写出佳作就要敞开心灵去拥抱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远到世界风云,近到邻里乡亲;大到国家时事,小到家长里短……在这么一个广阔而缤纷的社会环境里,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外界有着丰富的联系,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心灵去发现这多彩的世界。因此,感动、感慨、感激、感触……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没有无本质的现象,也没有无现象的本质。所以人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又从某一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例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由“花山”谬传为“华山”,悟出“深思慎取”的治学之道;由“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生活现象,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有了自己这些独特的“感”,就会推陈出新,这是解决当前中学生议论文低幼化、单一化和伪崇高的有效途径,更是解决思想贫血的关键所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好议论文要有“洞明”“练达”的眼光。“技”的使用,如果没有“道”来支撑,其结果必然沦为舍本逐末——为炫技而炫技了。
二、反思质疑,从平庸走向深刻
生活世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人们追求的真理往往是遥不可及的,认知追求的是“逼真性”。孙绍振先生说:“美国sat评分标准中,就有批判思维的原则,既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议论文的根本原则。这也就要对一切公认的说法,包括谚语、格言,都要进行反思。”这一点,古今中外道理相同。如以“水滴石穿”为题论述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就务必要将“水滴石穿”的前提条件阐述清楚。这些前提当中至少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必要的自知之明以及科学的方式方法。三者缺一不可,反之则不能成立。拿肤浅的“有志者事竟成”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辩证观点“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相比,高下之别,不言自明。我们不妨来借鉴一下名家的为文之道,或许能有所启迪。苏轼是一位写文章的大家,他写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绝不人云亦云。面对大家熟知的材料,他总能独具慧眼,甚至质疑权威,写出属于自己的新观点。西汉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上都具有卓越的才能,而苏轼的《留侯论》却一反司马迁定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史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成就了张良和刘邦的观点。这篇文章的成功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挖掘新的价值,即使是文章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深入分析、反复提炼。有质疑,才能不落俗套,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未写。2005年江苏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作者先针砭现实:“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叹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然后话锋一转,“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最后得出结论:“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见解独到,读后令人眼睛一亮。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一篇题为《放下心中的包袱》的作文,值得关注。该文一评给了60分,二评给52分。此文最终闯入专家组视线,专家组认为这篇文章思想深刻,表达能力强,文字清晰,经过专家组的全力评定,最终得分为60分。缘何如此?且看文中一段:“当今社会,不遵规则之事正在啃噬和挑战良好的公共秩序。王宝森、赖昌星、文强等诸多贪官污吏,哪个将法律置于心间?瘦肉精、毒胶囊、地沟油、毒奶粉,又有哪个商家将道德悬于头顶?诚如泰戈尔所言,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他们的阴影投射在自己面前。不遵守规则之人必将笼于暗夜之中,前途暗淡。”短短一段,用“啃噬”“挑战”“阴影”将当今社会不遵规则之事展现出来。既有力度,又有态度,可谓切中肯綮,鞭辟入里,辣味十足。由于试题材料中有“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的提醒,虽然今年提供的材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细读起来,却又不乏暗示,似有所指,即鼓励学生站在新情况的角度,来谈学会变通与出新,打破常规,挑战习惯,超越胜负、合作共赢,结果造成考生集体撞车。《放下心中的包袱》的成功对我们有如下启示:没有情感的文字是没有力度的,没有反思精神是不会深刻的,人云亦云的大路货难得高分。2014年新课标卷Ⅱ,大多数考生从“因喂食而伤害”中联想到家长的溺爱,而有考生却联想到不喂食的伤害更大。于是,反弹琵琶,呼吁家长和社会要给予儿童成长所必需的健康的精神食粮。这样的别开生面之作,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再如,面对江苏省2014年高考试题“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许多考生受材料影响都认为“青春是不朽的”,如保尔﹒柯察金、雷锋、张海迪等。如果有质疑精神,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不朽的,比如将硫酸泼向狗熊的是年轻人,持斧头砍向母亲的也是年轻人,向同寝室同学投毒的还是年轻人……这些人的青春是速朽的。这样分析以后,可以得出结论:健康向上的青春方能不朽。这就比“青春不朽”这个观点更全面,也更有新意。人们热爱自由,往往借用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大家都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仔细想想,这句话很有疑点。“自己的路”,是什么样的“路”?是“捷径”还是“弯路”?是“光明大道”还是“歪门邪道”……路要选择正确,否则一意孤行是很危险的,凡事都必须“深思而慎取”。再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的是世上无难事吗?很多事情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难事,例子举不胜举。但是这句话误导性很强,结果很多人都以为无难事,花了大量工夫,却走进了死胡同,走上了绝路。学会质疑,不仅能促进知识的理解,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
三、辩证思维,从单一走向丰富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的产物,辩证思维自然成为开启生活真谛的金钥匙。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仔细分析2014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之间其实不存在本质上的分歧:表演艺术家说“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强调了为了“表演的需要”时才改动;剧作家说“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强调的不是不能改,而是不能“随意改动台词”。两人的观点虽然看似对立,但都没说绝对不能改和绝对需要改,这样“改”就成了一个关键词语,即如何对待“改”成为理解材料的关键问题。从表演艺术家的角度看:如果他接受剧作家的观点,由此可以引申去谈继承的问题;如果他否定剧作家的观点,由此可以引申去谈创新的问题。从剧作家的角度看:如果他不接受表演艺术家的观点,由此可以引申去谈坚守的问题;如果他接受表演艺术家的观点,由此可以引申去谈变通的问题。从演员的角度看,究竟“改”还是“不改”剧本的台词,有许多因素,其中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演员在演出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表演的各种客观情况决定,可以由此引申去谈因地制宜的问题……作文材料或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往往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又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试题的两段材料,我们可以理解为:“门,是一个前行的栖息站,有门的路,永远不累。”也可以理解为:“门,它代表一种契机与转机。也代表一种挑战。门是可以推开,可以进入的,但是,门背后的世界永远是未知的。”“路”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象征着人生,象征着人生之路。“门”的意象清晰,“路”的象征明白,“大学的门”的意象具体。面对浙江卷,考生可以在发散思维上大显身手。发散思维主要体现在考生由“门”和“路”所引发的联想和想象上。如由实际生活中的门和路及其关系,联想到人生中的门和路的关系,再由人生中的门和路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不同人生认识与结果。这样的发散性联想可以使文章丰富、深刻起来。
再如《谈“穿着打扮”》这个作文题目,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挖掘的空间,“穿着打扮”属于个人生活小事,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一番:穿着打扮和兴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环境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思考对象涉及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思考囿于“个人生活小事”的小圈子跳不出来。只有做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联系现状,针对穿着打扮所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样,文章自然也就有属于自己棱角和锋芒了。2014年江苏省满分作文《天真一点有何妨》写到:“为什么讨厌天真?难道是因为青春神圣,还是因为什么?青春不是超凡脱俗如仙,不食人间烟火的不是青春,是幻影,是镜中花水中月。天真让青春四脚着地接地气,让理想之基更稳健。若只沉湎于青春幻想,过分执着,最终必将空欢喜一场。青春神圣,更需天真,一份真挚的情感如果只眷念着梦幻般的模样,如何在未来生活中结出丰硕的果实呢?”作者没有一味地为完美的青春唱赞歌,而是独辟蹊径写出自己对“不朽的青春”的理解,得到了评卷老师的赞赏。
当然,断然否定人类社会认知领域中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已有价值判断,提出一个全新的且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新见解,绝非易事。但是,对已有的认知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人文背景做出必要补充和新的诠释,毕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朱光潜先生说过:“我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必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才觉得真的把这本书消化了。”读者和作者都是生活的参与者和思考者,通过感悟、质疑和发散思维,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张扬,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想象联想得到了尽情的驰骋,方能“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而改变立意单一、千人一面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