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点孩子智力很正常,但胆子很小。倍受家长的溺爱,家长平时从来不对他说重话,更别说给他什么挫折。
有时犯错了,老师轻轻说了句:“你怎么能这么做呢?”孩子都会觉得委屈,采取极端的行为。几乎所有老师对现在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心理很敏感,容易受伤,只喜欢表扬,不喜欢听批评的话”。
实际上,现在不仅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少学校也因怕承担责任而将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范围、强度等大打折扣,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不受伤。
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在学生体育活动上,也会尽量选择“安全”项目。笔者发现,现在很多小学操场上都没了单双杠这种体育器材,投掷铁饼标枪等项目更是学生大忌。学生平时的体育课也多只是跑跑步、做做操、打打球等“规定项目”。
专家认为,体育锻炼是对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孩子在运动中通过实现不同目标,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但现在不少学校都无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或达到相应的锻炼强度和内容,就是怕孩子受伤。
随着近几年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中小学课改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推崇“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但有时赏识教育被运用过分,反而失去效果。
教育名家孙云晓认为,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客观具体,发自内心,表扬要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并增强孩子做事的动力。不恰当的表扬则容易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我赞成对学生适当批评,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体罚。”一位德育工作者认为,对绝大部分孩子,语言上的劝导能起到作用,但对极少数学生,经劝导不起作用后,其实可以采取适当的体罚。“最直接就是让他罚罚站,偶尔的一次罚站对某些学生效果绝对比语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