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文章,小编果断转发,希望给正在探索素质教育的学校或老师一点儿启发,让我们的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文章来源:《虹口报》】
按英文字母书写特征设计相应手势,代替传统的移动光标选择虚拟键盘的方式,使得用遥感设备来输入文字效率翻倍。钟山高级中学张貌貌、丁允麒发明的《基于手势的摇杆设备文字输入法》,在今年三月举行的第三十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惊艳亮相,从236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并推送全国参赛。虹口学子在本届比赛中的收获远不止如此:14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66个三等奖、25个专项奖……90%的一等奖获评率和推送全国参赛的项目数,两项指标均居全市首位。半个月后,来自上外附中的李欣雨凭借《记忆金属热水发电机》项目,又在高手如林的第十三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击败众多名校学子,成功摘“星”。
虹口学子何以在科技创新领域连获佳绩?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漂亮的成绩单,得益于区教育部门多年来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坚持投入,并与一套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
有创新课题才能入学
与其他学校不同,坐落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院虹口分院,招生不看地段,而是面向区内所有学校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在人文和科技方面具有兴趣、具备潜力和特长的学生;科学院入院不收学费,唯一的录取门槛是看学生申报的创新课题;入院后,不设年级和行政班,所有学员按各自课题的学科门类以社团为单位划分,社团成员从小学到高中覆盖各个学段,形成完整的梯队。社团由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教师带教,负责日常教学和赛前训练,为了确保课题的进度和质量,科学院会与每位学生和其所在学校的辅导老师签订一份三方协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协议一来能形成约束,杜绝出现课题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的情况,二来也是培养学员的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学院科技部主任田健介绍。
交大教授“开小灶”
课题质量是入学的唯一门槛,那么,能否立项谁说了算?质量好坏又由谁来把关?为此,科学院组建了一支20人规模的专家顾问团。翻看顾问团名录:交通大学教授吕恬生、同济大学教授汪镭、生物特级教师刘国璋……无不都是顶尖高校的教授和教育权威。一个区级的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何以请得动这些名家来“开小灶”?
田健介绍,教授们常年担任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的评委,对于科技教育的基层基础工作相当重视,当学院提议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合作时,双方一拍即合。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顾问团不仅提供“一对一”的全程辅导,顾问所在的高校实验室也向学员开放,为他们完成高精密度的实验提供仪器和试剂,更令学生打开了眼界。
设备做强 软环境做优
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科技教育在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必不可少。科学院之所以落户青少年活动中心,很大程度上也仰赖于这里完备的硬件设施。2013年,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造 “梦工厂”——青少年科普实践基地,内设300平方米的创意生物实验室、150平方米的创智森林和100平方米的创新屋,100多种高端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各社团普及到专业提高的不同需求。如此高的硬件水准,在上海其他区县校外教育机构中实为罕见。
设备设施是基础,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一般学校的任课老师不同,科技老师往往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不过这一点在学院的老师们看来,反而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创意教学”。在分院10位科技老师中,85后几乎占了一半。生物社团的带教老师张奇平,研究生毕业后来学院任教不过4年,然而,在她看来,这些年自己收获的经验值却呈几何倍数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科技创新大赛上,张奇平除了带领学生拿下好成绩外,自己发明的“简易可定时小动物流质喂食器”也荣获了科教创新成果一等奖,并被推送全国比赛。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本区青少年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也与科技教育的“软环境”密不可分。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家长支持孩子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课题,区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科技教育奖励经费……“全社会对科技教育重视的不断提高,也令我们感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很有意义,再辛苦也觉得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