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语文教学众家谈

转:语文教学众家谈

2015年04月09日 09:57:19 访问量:296
    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要上干净洗练的语文课,着眼语文、着力语文,直奔语文教学的核心,少一些浪费时间的插科打诨,少一些非语文的左顾右盼,少一些无聊肤浅的机械重复,要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方法有效、形式活泼,学生参与度高,练习精致扎实。

语文课要关注“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语文课的目标可以罗列很多,包括人文教育、传统文化熏陶、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等等,但核心是什么?基本目标是什么?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来。“语用”和其他几方面是自然融合的,不是一加一或一加几的关系。有些教师备课,要罗列哪些属于工具性,哪些属于人文性,没有这个必要。 ——温儒敏

语文素养的内涵很丰富,包含语言积累和语感,语言感悟、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读书的兴趣、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发现、创新能力,等等。这里面有的部分要靠训练来培养,例如,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范、习惯和常规技能,这其实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内涵的一个部分。语文素养有的部分则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动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他们读书,投入到广泛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去,使他们在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中获得提高,在追求发现、创新的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总之,语文素养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养成。——巢宗祺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的一种常态。现代语文课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教学内容,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第三,要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可以依照“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这样的流程来完成。——吴中豪

语文教学回归“语用”

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下面这节课上,教师紧紧围绕“语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学习景物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法。

执教教师: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任丽娜 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语文《葡萄沟》

(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编制的教材《玉泉语文》中,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包括《小镇的早晨》、《葡萄沟》、《北大荒的秋天》、《金色的草地》等课文,分别选自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一单元由3节课组成,3节课有着内在逻辑关系,按照“教、学、用”的侧重点展开。第一节课《小镇的早晨》的学习目标为“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学会围绕中心句将文章写具体”。学习结束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绘制思维导图,并总结出将景物写具体的几种方法。第一节课总结出的方法将作为第二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复习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小镇的早晨》学习,你们知道了哪些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生1:先挑选合适的景物。

生2:运用准确传神的语句。

生3:要按照顺序写。

生4:采用合适的构段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葡萄沟》这篇课文,进一步掌握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师板书:把景物写具体)

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葡萄沟的特点?

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那么课文是怎样把葡萄沟的“好”写具体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是怎样具体写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

(教师PPT出示学习提示:找景物、画词语、看顺序)

(学生按照提示自学)

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然后完成一份思维导图。大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一步了解每个自然段都是怎样写的。

生: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景物特点是“盛产水果”。

生:描写盛产水果的句子是:“那里盛产水果,5月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生:5月有杏子,7、8月有香梨、蜜桃,每个月都有水果,所以说是盛产水果。

生:从5月到10月将近半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都有水果成熟,所以我们看出这里盛产水果。

生:水果的品种多,有杏子、香梨、蜜桃、葡萄,还有文中没写到的沙果、哈密瓜、西瓜等,足以说明盛产水果。

师:这个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盛产水果的特点。那么,第二自然段是怎样写的呢?请领到这个问题的小组发表一下意见。

生:这个自然段先写了葡萄的枝叶,然后写了葡萄的果实,最后写了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

生:“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从这里可以看出葡萄枝叶茂密。

生:这是个比喻句,把葡萄茂密的枝叶搭起的葡萄架比作了凉棚。

师:是啊,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到葡萄枝叶茂密的样子。同学们注意“搭”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搭”就是叶子一片一片地盖住,一片挨一片地形成了凉棚。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这个词,真好。那么,葡萄的果实有什么特点呢?

生:“五光十色”写出了葡萄有许多颜色,非常美丽。

师:如果是形容颜色,作者为什么用“五光十色”不用“五颜六色”?

生:我觉得五光十色比五颜六色要好,五光十色写出了葡萄在阳光照射下的色彩,从另一个侧面写出葡萄非常饱满。

生:“把最甜、最好的葡萄招待客人。”这个句子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仔细。你们想一想,第二自然段的这几句话可以打乱顺序吗?

生:不能,因为要先有种植,才有后面的生长和结果。

师:是啊,句子之间是相互承接的关系,我们叫它顺承的构段方式。

师:现在请领到第三自然段任务的小组来说一说。

生: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有晾房与葡萄干。

生:晾出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

师:我们再来通读全文。作者选取了恰当的景物,运用准确传神的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葡萄沟,让我们感受到葡萄沟确实是个好地方。

仿写练习

师:学完课文,让我们也练习写一段话,注意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师:就写我们都熟悉的校门口吧,想一想,可以选取哪些景物呢?

生:可以写我们的校门。

生:可以写校门里边的花坛。

生:可以写挨着花坛的鱼池。

生:可以写鱼池边上的“形象大使”。

师:那就请你们写一写吧,记得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

(学生开始进行仿写练习)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他写的这段话。大家对照把景物写具体的几点要求,看看他做到了哪些。如果有没做到的,就给他提提建议。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片段)

生:他选择了合适的景物。

生:他写了校门,还写了校门上的校徽和6个大字,还有校门里边的花坛。

生:他按照顺序写了,先写了大门,接着写了大门里边有什么。

生:他还用到了总分的构段方式。

师:你们真会欣赏,那么有什么建议给他吗?

生:我觉得他应该再多用一些词语,写得再生动些。

师:这个建议很好,我们要力求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师:老师也写了一段话,大家读一读,看看是不是有你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教师朗读自己写的范文)

师:参考老师写的片段,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并修改你们写的这段话。

(第三节课学习的课文是《北大荒的秋天》与《金色的草地》两篇,教师在之前两节课的基础上,以应用为重点,展开课堂教学。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借助思维导图自读两篇课文,体会如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围绕一句话,以“总分”的架构,运用传神的语句,把一处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学生通过3节课的学习,掌握了景物作文的写作技巧,并在课后完成《美丽的校园》一文)

语文课的“内涵价值”

丁道勇

常见的小学阅读课,教师会在第一课时讲解字词句段,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整体阅读。通过精读课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课文题目是《小镇的早晨》。教师向学生讲解,文章主体包括3个部分,分别是“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最终的结论是,“这个小镇是美好的,正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是这么一篇文章,我在听完课以后,感觉很不是滋味。我问任课教师:猜一猜,这篇文章写于哪个年代?他摇了摇头。我说,我猜这是几十年前的文章。文章一开始说小镇是精致的、美好的,可是很快转向,开始描述小镇上居民的生活:“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那刚从地里拔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从河里捕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鹅……真叫人目不暇接。”在今天的学生眼中,这些是美好生活的标志吗?恐怕未必。从物资匮乏年代过来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个自由交易的市场,市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这就让人非常满意了。可是,今天在赞美一个地方时,谁还会写市场里的这些细节呢?这不是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吗?此外,这篇文章在结尾处说,这个小镇在变化、在前进,原因是镇上建立了“丝织厂、服装厂”,人们终于不用过那种传统的营生,而是可以到工厂上班了。同样,现在还会这么看吗?恐怕也不会。我们很难想象,今天有谁会主张在同里、周庄这样的江南小镇建立高污染型企业。但是,在过去,如果想衡量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先数一数那里有多少电线杆、多少大烟囱。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理想也发生了变化。于是,一个教学问题出现了:这一代的学生如何学习上一代的文章?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把时代背景穿插进去。如果教师在讲解这类课文时,不考虑时代背景,一味地让学生体会小镇的美好,他们是不是会感到困惑?

最近公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文”。语文应用非常重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应用”呢?

语文学科与中小学的其他学科都不同,差异就在于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美国教育家杜威把价值分为“工具价值”与“内涵价值”,“工具价值”是指某物因为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而变得有价值;“内涵价值”是指某物本身有价值,且只有该物有这种价值。以食物为例,饥饿年代的人们,吃饭时可以不管不顾,吃饱就好,这里的“食物”更被看重其“工具价值”。今天的人们,对待吃要讲究得多,要求色香味俱全,还要在吃饭时享受美食之乐,这里的食物就更被看重其“内涵价值”。同样,用这两个概念工具来判断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是有启发意义的。

我认为,语文学科除了“工具价值”,更重要的还是“内涵价值”。人们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能够读得懂书籍、报刊、文件,之后的任务,就是通过基本的语文素养,学习并理解这个世界。这种“内涵价值”应该落实在什么地方呢?每一天、每一节的语文阅读课,就是最好的时机。课本上描述的那些世界,往往不是学生的世界,甚至不是当代人的世界,阅读课就是要带着学生去阅读别人的故事,去理解别人的世界。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人的世界,这种阅读课就体现了语文课的“内涵价值”,也是别的学科所不具备的。

可以看出,语文应用不在语文课堂之外,恰恰在阅读教学之中。我们在强调“应用”时,不要转化为强调语文的“工具价值”,而应该更强调语文学科独特的“内涵价值”。此外,我们还应该思考,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做什么?语文学科的“内涵价值”如何体现?体现语文学科的内涵价值,算不算是“语文应用”?如果不想清楚这些问题,恐怕对“语文应用”的理解就会有所偏离。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课型由学生选择

曹书德

我曾参与围绕韦庄词《菩萨蛮(其二)》的“同题异构”活动。3位授课教师事前没有任何交流,但呈现的课堂教学形式却有巨大差异,属于名副其实的“异构”。

其一为“教师侃侃而论,学生津津乐听”,可以简称为“耳听”型。这是一位口才极佳的教师,他从乡土的地域层面讲到乡愁的文化含义,从韦庄的高祖韦应物的才学地位讲到韦庄59岁中进士后的作为,从中原风俗讲到江南美景,从江南的自然风景讲到人文精神……讲解之中,时而幽默,时而深情,时而喟叹。学生被他的博学深深吸引,整节课沉浸在听讲之中,未有丝毫疲乏。

其二为“教师巧设疑问,学生缘问寻答”,可以简称为“口答”型。这位教师在简单的开场白后便依次提出了3个问题:韦庄的家乡在哪里?《菩萨蛮》描绘的江南美在何处?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师生互动,探讨了这3个问题。最后的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诵读并默写全词。

其三为“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自读共研”,可以简称为“躬行”型。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词作,然后分发了3组同类的词作给学生,让学生对比阅读,提出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并与身边的同学交流,最后将未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全班讨论。学生对比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尽管非常零碎,但都是围绕韦庄赞美江南的本意而展开,既研读了教材文本,又作了拓展研究。

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但问题是,教师设计的提问都值得学生花时间探讨吗?有的是否容易得不用思考,有的是否艰难得无法下手?再说,一个班里学生差异极大,用相同的提问解决所有学生的疑问,能做到吗?优生的回答满足了教师寻求答案的需要,但可能掩盖其他学生一知半解的情况。

学生自读自研的“躬行”型学习方式的确是形成能力的最佳途径,而且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学习指导。然而,为什么鲜有教师大胆实行呢?可能是因为这需要学生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教师也会有完不成预设教学任务的风险。

以上教学方式当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也有交叉与融合。许多时候,我们很难给某一节课贴上什么课型的标签,因为它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综合运用了各种教学方式。不过,这几种课型倒是有一个共同点:教师决定课型。试问,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课型呢?

让我们来看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他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提供3种学习方式——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辅导下的学习——供学生选择,自由报名,结果有6名学生选择自学,3名学生选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选择小组合作。然后,为3种学习方式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同时了解每一类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服务与帮助。最后,每篇课文学完后都进行学习效果检测,要求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调整学习方式。

从这一尝试来看,单纯讨论课堂教学形式的优劣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课堂只有实现了由教师主宰向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方式变革。换一种说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尽相同,教师要做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选择。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十一学校)

留白:让语文韵味无穷

李学文

语文需要留白。留白不是一无所有,不是教师什么都不讲;而是在某些时候,教师有意不讲,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效果。

谁能说得清“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明媚?谁又能画出“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谁知道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想到了什么?可是,我们在品味这些诗句时,分明感受到了这份美好。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体验,就是“留白”造成的。

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就少了留白的韵味,课堂“满满当当”却索然无味,是教师的“讲堂”,也是学生的“睡堂”。最后,语文离美越来越远,学生离语文也越来越远。

我认为,语文需要留白。留白不是一无所有,不是教师什么都不讲;而是在某些时候,教师有意不讲,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效果。

留白包括3个方面:认知留白、时间留白、评价留白。

认知留白首先表现在知识留白。有些简单的、次要的陈述性知识,课堂上不必多讲,只要提示学生学习的路径即可;有些知识是学生目前暂时还不需要掌握的,那就留待以后学习也不迟。其次是文本留白。每篇课文的讲解无须面面俱到,而是应该选择最重要或最有意思的地方细细品味。最后是情思留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不求统一,只求唤醒。

时间留白包括课内时间留白与课外时间留白。教师不应独占课堂,而应该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主阅读与思考的时间;课外作业也应适度,给学生留足自我学习与消化的时间。

评价留白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或回答不马上给出明确的评价,而是通过追问或转换角度与形式,使学生对之前的学习进行修正或反思。这种留白不仅能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也会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学目标的显隐结合

语文课总是被赋予太多的内容:人文的、工具的;知识、能力、情感。其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核心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融合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每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将课堂的重心放置于此。但是,“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许多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反而会成就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成长。教师不妨围绕主目标,添加一两个辅助目标,并自然渗透在主目标之中,显隐结合,使得课堂效益最大化。

案例:《阿房宫赋》

在执教《阿房宫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主要目标,比如:学习用韵知识、梳理文脉文气、理解文章逻辑结构,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各版本教材《阿房宫赋》选文的不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批判审视的眼光,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些隐性目标能沉淀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

教学内容的虚实相生

教材中有些内容没有写得很详细,留下了不少空白,这就为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确定内容、选择方法提供了空间,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的留白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对知识性留白,可变换形式、巧妙阐释;对过程性留白,可设计活动、组织探究;对情思性留白,可交流展示、引导体验。

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选择恰当的内容实施教学,但在选择时不宜太满、太重、太实,不妨预留一些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学习。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在预设时,内容要实实在在,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同时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与自由度。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不求滴水不漏,重在关联策划。课堂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与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的生成需要,并对自己的预设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案例:《曹操与杨修》

课文《曹操与杨修》是戏曲文学,由于体裁、人物、时空等因素,学生阅读时比其他文本多了一层隔阂,总是难以进入。这时,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个剧本的舞台提示很少,就可以利用这个留白,设计一个给剧本人物添舞台提示的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京剧《曹操与杨修》的相关片段,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念白及动作神态,再比照自己创作的舞台提示,看看是否与演员的表演一致。这个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教学环节的疏密得当

动人的乐曲、美好的诗篇、精美的散文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弛有度的节奏。一堂课其实与一首乐曲、一章诗篇、一篇散文一样,教师要努力把课上得有节奏并且富有诗意。教学环节的疏密正是决定教学节奏的关键。

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节奏:有些小说篇幅较长、内容浅显,那就加快节奏,长文短教;有的诗词篇幅虽短,但立意深刻,这时不妨放慢节奏,短文长教;戏剧的矛盾冲突容易集中把握,教学节奏也可以相对加快。

课型不同,教学节奏也不一样。讲读课分析重点、突破难点时,教学节奏要缓慢些;自读课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时,教学节奏可相对加快;复习课最忌沉闷单调,教学节奏要富于变化。

适时的留白可以改变教学节奏。当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兴趣不大时,教师可以让写生在“不着一字”处补白,提高学习的热情;当学生神情迷惘、气氛沉闷时,教师不妨留白,让学生体会“虚实相生”的审美;当学生精神疲乏、注意力分散时,也可以留白,让学生于“山穷水尽”时动心;当情感体验渐入佳境时,留白则能让学生于“戛然而止”后继续回味。

案例:《秋水》

庄子的《秋水》是一篇长文、美文,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恣肆的想象,更有深邃的哲学思想,但教材只节选了开头的两个段落,并不能真实地呈现庄子的本意。但是,将全文放在课堂上学习又不现实,如何在一个课时中有效地让学生领会《秋水》之意是个难题。这时,教师不妨大胆留白,从而推进教学的纵深发展。

利用文字留白促进文意理解。学生设计了角色表演的活动,一名学生朗诵故事片段,一名学生扮河伯随文表演,其余学生边听边看,观察表演能否体现文字内涵。如果要表演好,就必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比如“欣然自喜”、“东面而视”、“旋其面目”“汪洋向若”等,这就促使学生走进文本,想象并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味。文中的人物活了,枯燥的文言学习也瞬时鲜活起来。

利用文本留白促使思考延伸。节选文本一般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因此,教师可以请学生猜想河伯在听完若神的回答后会继续提哪些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避免教材原因造成的思维断裂。

利用教学留白转换思维方式。当讲到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觉得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留白,让学生做一个故事接龙的游戏:“鼠慕天——天慕云——云慕甲——甲慕乙——乙慕鼠”。学生就可以逐渐领会庄子“万物齐一”的哲学,既不要自满,也不要羡慕,去除标准、顺其自然。

利用课堂留白拓展学习外延。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如此引导:“庄子的这番道理,河伯明白了吗?似乎明白了一些,又似乎还没有明白。于是,河伯还在继续发问。那么,河伯还会提什么问题呢?请在课后阅读庄子《秋水》的全部内容。”这种留白可以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方法的留补有度

高效的课堂是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动静搭配的课堂,要求教师懂得“讲”与“不讲”的辩证法。留白必须与补白相结合,补白是留白之后的目标追求,既需要教师先期努力破解,又期待学生后续不断解读。教师的补白既是为了应对学生的追问,也是为了调节教学节奏。留白与补白都应以不损害教学目标、不破坏教学节奏为前提。

案例:《殽之战》

执教《殽之战》一课时,讲到文嬴请三帅一节,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女人真是祸水啊!”这句话引来一片笑声,不少学生也纷纷附和。这是预设之外的情况,但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借此学习鉴赏人物的方法。于是,我抛出问题:“文嬴是祸水吗?晋襄公是昏君吗?请从文中找出证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他们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各执己见,滔滔不绝。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发现晋襄公面对3个问题:打不打、放不放、追不追。晋襄公的决定是:毫不手软地打、顺水推舟地放、装模作样地追。我又适时地补充了晋襄公登基、晋襄盛世、原轸殉国等资料。原来,晋襄公不是昏君,文嬴的求情也从客观上帮助了晋国。留白与补白,让学生看到了更真实的晋襄公,也深刻体会到了《左传》精妙的叙事艺术。

评价手段的有无交织

评价的留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发现。

在闪光处评价留白。面对学生给出的典型答案,教师给出模糊评价,能有效地避免答案对其他学生的干扰,为更多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更好地吸收、批判。对那些富有个性的解读,教师可采用延迟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表面走向本质。

在有疑处评价留白。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学生之间产生分歧,学生向教材或教师提出质疑。这就如同抛出谜面,但谜底不应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仔细推敲,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可以让辩论代替评价,让学生在争辩中越辩越明;或者让阅读代替评价,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再阅读、再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在错误处评价留白。泰戈尔说:“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你关在门外。”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有的教师立刻打断,呈上“真理”;有的教师则闭上双眼,视而不见。其实,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做法。错误是课堂教学中的新资源,利用得好,可以成为学生发现本质、探索真理、建构意义的契机。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不仅可以让学生沐浴宽容、保持自信,更能促发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深入。

留白,让语文韵味无穷。课堂需要留白,教育更需要留白。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