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教育,毫无疑问也置身其中,挑战来啦,机遇也来啦!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变化,教师能不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未来教师需要“+”点什么?
“互联网+”到底是啥 ?
——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是这样说的: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究竟,“+”的是什么呢?“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作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之一马化腾如此解答。
形象点比喻,您可以这样认为: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京东;互联网+传统红娘=相亲网站;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嘀嘀打车;互联网+传统新闻=新媒体;互联网+通讯=即时通信……很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提升关系。
“互联网+”教育=?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是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
互联网+教育,也是业界人士认为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的重要应用!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逐渐与教育紧密相连,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态。
变化着的学生,也预示着这一时代的快速到来——正如中国教育报《奔跑吧,智慧教育》所言,“95后”、“00后”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喜欢技术,更依赖网络,更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
那么,究竟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方式?5年后、10年后、20年后,您站在怎样一个课堂里?
给您举几个例子吧!
课堂形态被打破,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
慕课盛行,在线教育成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形态之一。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
课堂游戏化,玩儿着游戏就把课给上了
上课啦,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游戏场景,不同的知识点融入游戏,闯关、协作、互动……不亦可乎地就把课给上完了!
教育更智慧,私人定制成常态
有多少人是因为偏科跟名校擦肩而过的?因为课堂上,老师给所有学生讲的都是一样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课都不同!
数据化管理,教师与数据产生化学反应
还要人工改卷子?还要人工算分数?互联网+时代是这样的——不仅这些活儿全部智能化,学生的特点、弱点会被大数据快速细致地分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互联网+”时代
老师究竟要“+ ”点什么
外界的急速变化需要教师能力与思想的提升,以下几条小妙招,老师们不妨看一看!
“+”点宽容:以开放心态看待互联网+教育的时代
互联网教育时代,网络资源的便捷性与丰富性不言而喻,而这些优点最终都成为学习中强大的力量。
比如,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各科的电子作业,进行快速的数据分析,一个学生的各学科学习能力图,立即生成啦!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在平板上的答题进展,随时知道哪些问题成了学生的难点呢!
在线教育、MOOC、电子书包……也都会得到更广阔的开展。美国、韩国、新加坡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例如,美国推出一个比较有智慧技术含量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可以生成27亿条个性化学习路径。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老师们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吧,不要拒绝,不要恐惧,大胆地让孩子去接触网络,也让自己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吧。
“+”点新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力量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仅仅是充满未来感的教室和先进的硬件设备吗?错,更重要的,是教师们的创意!
上海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三百字团”栏目,发表学生的作品。出乎他的意料,学生都很爱读同伴的作品。不仅如此,校长、其他教师、家长都能看到这些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的,孩子们以能在微信上发文章为荣。一个老师,结合新技术,创新了他的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熟悉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是否能使创意与技术“真结合”!
“+”点真实:从“输送”到“代入”,让教师回归真实本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代言人。在学生眼中,老师们被贴上了“数学”、“语文”、“英语”的标签,因为老师们往往只见“知识”不见“人”,学生看不到教师最真实的那一面,师生之间的所有交往都发生在“知识”的传送带上。
然而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当教师与学生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这要求,教师呈现成多的真性情、呈现更多的鲜明态度,才能让教育更生动,成为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教师。
“+”点个性: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
“我喜欢的老师讲课,可以集中精力从头听到尾。”“就是因为喜欢美术老师所以喜欢美术课。”这就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因为老师,爱上这门课,相信这是不少人都有过的体会经历。
现在,学校课程正在努力走向具有“这一所”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内容。
也许不久的未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更紧密融合”,成为这一位教师的“个性课程”,并赋予着具有这一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点用户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的需求
最近很火的“翻转课堂”,就是用户思维的一种体现。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讲、学生听)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问题。作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要理解学生的需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学生的认同,单向的教育是不完美的。
同时,教师要有根据学生用户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育教学的本事哦!
“+”点数据思维:从数据中认识学生
以前我们也有很多数据,比如平均分、优秀率等,而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挖掘,教师很有可能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如:他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等等。
据了解,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位老师,就在研发弹幕教学,课堂联网,学生手持平板,随时通过网络发表感想和疑问,同步显示在课件上。课上,老师可以及时调整课程,课后,老师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对课堂难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精确分析,让人大开眼界啊!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学校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教育将变得更加科学。所以老师们不妨也多点数据思维,让自己能够通过量化的手段,通过数据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