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60余载教学生涯,反复思量、不断思考的,便是同样的问题: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如何修炼成好老师?来吧,于漪5句话告诉您成为一名好老师的秘诀!
第一句话:找到打开学科教学大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的大门究竟在何处?脑子里整天翻腾着这个问题,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要寻找。不仅要找到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深味其中的奥妙。我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哪儿?‘室’在何处?你清楚了多少?一名对学科教学不入门不辨堂室的教师怎能称职?怎能对得起学生?”外力在教育历程中化为我内驱的动力,从此,我更是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
那么,怎样找到这个门,找到开门的钥匙?一方面,继续着力打基础,广为涉猎,吮吸其中琼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广泛地寻找借鉴,从中探索入门的途径。
到记忆中搜索。当年自己在中学求学时,语文老师是怎样教我们的,哪些课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激动,感奋,引领我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精辟深邃的思想里遨游,使我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化,享受欢乐?有些课经久不忘,至今历历在目。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
从比较中学习。当时教的要求是落实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流行的教法是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字词解释、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说明写作特点。难道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它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难道语文教学只有一扇门?我不信。我要占有,挑选,借鉴,走自己的路,绝不依样画葫芦。许多国家都有母语教育,怎样通过母语教育哺育后代成长,必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可惜当时封闭,能看到的资料凤毛麟角,只能从外语教学中体悟一二。选文进行比较,语法进行比较,读写训练进行比较,利弊得失,蒙蒙眬眬有了点自己的看法。
到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众多论述,从识字教育到工具书的使用,从阅读教学到作文训练,我认真阅读,逐一推敲,从中寻觅有效的途径。
探究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不仅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教好学生,我如饥似渴地读、想、实践,用志向和毅力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
第二句话:教师要有自信力,建立自己的教学人生
我希望我们的优秀教师要有自信力,要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你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
那么,这种自信力从何而来,我想,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第一是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第三句话: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了解学生,是为了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理解他们,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助力他们的健康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确实如此,我这个教师如果不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那就是乱弹琴,我说的话、上的课就不可能符合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就不可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振幅极小,或没有振幅,师生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交流,教学语言的吸引力、感染力也就大大削弱。
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我首先在“发现”上下工夫。教师要随时随地开放自己的感官,让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爱好、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等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千万不能闭锁自己的感官。尤其是要锻炼自己的眼力,要有敏锐的目光,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特点、长处,哪怕是思想、言行偏差较多的学生,他们也有成长向上的闪光点,窥见他们心中的那“一角”,肯定,激励,引导,他们对我会报以灿烂的笑容,“笑”的音符也会在我心弦中弹奏。
要“对准音调”,还须在理解上下工夫。教师要做到真正理解所教学生的心,那不仅要讲究科学,而且还要讲点艺术。学生有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有自己的快乐与苦恼。尽管他们的想法、做法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的、粗糙的、鲁莽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如果他们都懂事,都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学习、做事都很自觉,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我总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不能以成人的想法、做法来框,要理解他们的心情、愿望、欢乐、忧愁,少下“禁止令”、少设“阻挡栏”,要正面引导,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
“音调”不是固定不变的。青少年学生在成长时期,知识日益增多,智力不断被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等都在变化之中。有的是顺着原来的方向发展,加深,逐渐成熟;有的变化比较大,不是在原来的线上移动,而是拐弯,形成了角度。如好动的变为好静的,马虎的认真起来,某知识缺陷弥补后出现了飞跃。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工作不是静止的,不应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要有连贯性,经常作前后的比较分析。只要“音调对准”,教育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
第四句话:用语言“粘”住学生
有一件事又给了我新的思考。一天下午,学校请来了一位同志做报告,我和学生一起在学校礼堂里听。会议结束,我与同学走出礼堂,边走边谈。我说,“今天报告的内容比较好,谈青年学生如何求知如何成长,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名调皮的男孩冲着我说,“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说着,就把练习簿打开给我看,上面画满了计数的一个个“正”字。我愕然了,没有想到语病有那么大的危害,把讲述的内容也掩盖了。事后,我联想到自己的教学语言。如果自己的教学语言疙疙瘩瘩,语病丛生,学生听课就受到很大影响。调皮的学生也来个画“正”统计,课就不成为课,而是七折八扣,七零八碎的了。
我反躬自省,觉得教学语言毛病不少。一是啰嗦,重复,不简洁;二是词汇贫乏,说来说去那么几句大白话,无色彩,无趣味;三是有语病。我是江南人,半路出家,语音不准;脑子转不过来时,我会下意识地说“呶”,思维跟不上,下面的话找不到恰当的词,就来个“但是”,其实,根本不要转折,我就乱转折。语文教师上语文课,是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提高语文能力;教师的语言干巴,枯燥,不规范,欠生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岂不是会起负面作用?学习质量岂不受到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这方面我的身教不行,须下决心大力提高。
第五句话:教育没有选择性,每个学生都是礼物
初当教师时,对两类学生不由自主地十分喜爱。一是反应敏捷,非常聪明的,我讲上句,他下句已能回答,教起来十分省力;二是长得很可爱,像洋娃娃一样。后来才明白,天工造物十分奇妙,人都是两道眉毛、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在脸上也都是那样排列的,但一个人一个样,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也会有点差异。每个学生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不要说是长相,他们的禀赋、性格、文化基础、兴趣爱好等均有所不同,因而,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必须关心。在教育实践中,与学生长期相处,真切感受到他们生命的蓬勃和聪明智慧,自己的认识和感情都起了变化,懂得了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无选择性,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学生世界的事无须喋喋不休,动辄下禁止令,管头管脚。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在关键处引导,坚持正面教育。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