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结核日定于每年的3月24日,是纪念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霍向一群德国柏林医生发表他对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46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并积极宣传此病的防治的重要。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这种病菌会入侵全身的器官,由于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所以常常称为肺结核。
作为结核病的“元凶”,结核杆菌的可怕之处有4点:
“传染” 会借助空气、灰尘、口水等载体进入周围的人的身体里面。
“霸道” 会侵蚀除牙齿、指甲和头发外的人体所有器官,特爱侵蚀肺部。
“狡猾” 懂得长期潜伏,首次进入人体不会有很明显的症状或发病,但第二次进入的话,结果就远远不一样了。
“顽固” 对干燥、寒冷、酸性或碱性环境都有非常强的抵抗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疗程为6个月的敏感肺结核治疗方案得到推广应用,这个方案可以治愈90%以上的患者。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耐多药结核病,所幸随着更多抗结核新药的问世,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也有了长足进步。经过9个月以上的治疗,大多数耐多药结核病也可以治愈。
结核病经过积极治疗后通常不会留有后遗症,但少数肺结核患者治愈后仍可出现间断咯血、反复感染。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患者在就诊时病程已较长,肺部有“新”“老”病变共存的特点。
“新”病变经积极治疗后可以全部或大部分吸收,而“老”病变大部分不能吸收。治愈的结核病患者,即便是肺部存在阴影,一般也不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图片来源:健康中国
编辑:办公室
审核: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