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庸置疑,“乱花迷人眼”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凭借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实施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集形、光、声、色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在现今课堂上频频向常规的传统教学方式“攻城略地”,迅猛、强劲之势咄咄逼人。
但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多媒体在展示它的优越性的同时也无不在暴露出它的弊端。归结起来,当今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当而产生的最大弊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削弱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深谙语文本色的有识之士,无一不关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特级教师陈仲梁指出:语文课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刘国正先生强调: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试看当今许多的多媒体课堂上,图像不绝于眼,音响不绝于耳,整个课堂成了一片纷繁的视听动感地带。不少教师置教学内容、目的、课型于不顾,以录像代替讲解,以录音代替范读,以屏幕代替板书,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令人眼花缭乱。在如此教学氛围中,一方面,教师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专门随文为学生开辟一方训练宝地、以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理解能力的。一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占据了相当的教学时间,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对文本进行自由阅读和深度体验,这样必然严重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最终致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明显退化。
有位教师运用课件上《斑羚飞渡》时,作过这样的试验:先让学生观赏逼真、形象的飞渡画面,后让学生的眼睛离开画面,当场口述或用文字描述飞渡的情景。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语言干瘪,文字贫乏,甚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二、禁锢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语文是一门借助语言文字工具在脑海中构筑情景、情节、画面进行感性、形象思维的人文学科,它传达的必然是以感受、情感、观念交织的想象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愉悦。在多媒体教学中,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现成知识的信息容量多,激发学生生成思维想象的信息容量少,甚至束缚、替代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导引学生不必去想象。教师在教学的言谈举止上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教师把文字描述的情景、情节和理趣制成配图插画、添声加彩的精美课件,自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往往依赖眼前的图片、动画,不加鉴别全盘接受,以此获得对文体的体验品读。第二、迫使学生不能去想象。首先,教师制成的课件,规范着内容展示的路径,定位了画面呈现的结果。课件一旦制作完毕,便以“成品”的效果强行加载在学生的心脑里,学生做了地道的被动的观赏者。其次,教师为了有序、流畅地达到播放课件的目的,未必会带领学生涉足、品味教材,在匆匆变换的幻灯片中,学生错失通过自由思索、想象过程去探究文本结果的良机。第三、导致学生不愿去想象。多媒体课件中。各式字体添加了色彩,绚丽的画面配上了音乐,静止的物体“萌发”了生命,学生接受这样的信息时,无须多少思想深度和思维含量,不必费心与幻灯片对话,没有了咀嚼文本的劳神买力,浑身变得轻松自如。如此现状,严重助长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无情窒息着他们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