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又引导他们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的探究性课程。
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能促进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活动中体验”式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明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学习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运用道德认识去发现,解决问题,关注的是学生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健康情感的体验。这一环节深化了道德认识,强化了道德情感,成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悟,在活动中成长,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道德的陶冶。
(三)、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因为道德、品德和道德教育的来源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与生活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生活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遵循生活的逻辑,力求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围绕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的“生活性”的理念。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
(四)、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成长
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小课堂引入大社会,给学生架设起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内化和升华,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社会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如在,《购物有学问》一课中,我先组织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在商场中,调查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的时间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购物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学会选择,学会比较,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才能买到合适的称心商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享受到了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乐趣,领会了购物的诀窍,学会了做个聪明消费者的一些本领。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只有运用活动化教学策略,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