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的第三条路,如何任性?
程红兵和他的明德实验
文|深圳晚报记者 苏静
校长程红兵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小学生在户外学习植物。
明德低年级教材由学校教师自己编制。
“如果写不清楚,宁愿慢点来写,或者不写,我们不着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对希望报道“明德”的众多国内媒体这样说。他对频繁进入公众视野的兴趣不大,且自认曝光率对一个学校并非必要,除非它所做或将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产生颠覆性辐射效应的影响。
这话放在网络上,想必会有无数网友想用眼下时髦的词——“任性”,来回复这位明星校长。不盲目热衷媒体曝光度的程红兵,来深圳的过程也很“任性”。
他早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曾一手打造上海名校建平中学,来深圳前,公职为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一年多前,他伴随着“深圳一公立中小学百万年薪招校长”的新闻和“辞官办学”的标签,进入全国普通公众视野,掌管全新成立的“明德”,开始一场“任性”的实验——这所未来将涵盖小学到高中十二个年级的学校,由地方政府与企业慈善基金会合作,在全国首创公立非公办模式,有政府、企业做后盾,一位教育家型的校长,开始了一场寻找中国基础教育第三条路的探索。
复制往日成绩没有任何价值
“按照传统意义的办学标准,我在上海建平中学已经创造了成功,如果我大老远来这里复制过去的成绩,没有任何价值。”程红兵想要的是一场从头开始的彻底改革。
2013年春,一家知名猎头公司找到程红兵,邀他出任新建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他起初婉拒,不料深圳方面又几次找上门,与他详谈课改、教改和办学思路,介绍这是一所由深圳福田区政府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新开的公立学校,采用公立学校委托管理、独立公益教育基金会承办,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他再次出掌学校的心逐渐被拨动。
让他动心的是预见中的基础教育“第三条路”:既不是拼升学、过于官方、过于统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的纯公办学校,也不是摆脱不了盈利目标的纯私立民办学校。明德实验学校有政府拨款和基金会双重经济保障,自主办学,可以更纯粹地追求孩子的发展。最直接的保证是,12年一贯制使学生和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之间不用有升学压力,把以往类似改革避免不了“分数干预”推得远远的。
程红兵介绍,所谓校长负责制,就是用钱自主、用人自主、课程自主,这首先需要政府放权。在明德,福田区政府把办学权下放给了学校董事会;其次是赋权,由董事会赋权给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再者是用权,由校长管理团队来负责学校的发展运行。
明德的存在,并不是单纯追求自由度,否则与纯民办教育无异。“给了校长权力,但校长不能滥用,有约束监督机制。”程红兵说,不同于一般公办学校,地方教育局对明德并不直接管理,也没有考试成绩上的要求,但会有更科学的综合评价机制。2014年12月10日,程红兵掌印运营一年半的“明德”,首次接受董事会的综合打分,人事、薪酬、财务、基础建设、招生、教育改革各方面都纳入其中。
打分结果出来,成绩让董事会挺满意。“我们有太多其他追求,不追求成绩第一,但会努力进入传统评比的第一方阵,让老百姓放心。”
去除过早学科化导致的教学割裂
董事会对明德的打分细则外人不得而知,至于董事会满意的点,外界猜测的兴致不小,比如小班化、导师制、走班制。具体而言包括:2014年秋季新学期,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试行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混搭,一二年级的孩子每个月各有一本教科书,每学期共4本;老师一般不跨班教学,一个老师实际承担一个班三门课程的教学;学校老师自编一套“明德红树林课程”教材……还有家长爆料明德学校在2014年福田区的统考中挤入了前三。
程红兵看来,人们目前所见,不过是明德这场改革起步阶段的零星局部。
他所要进行的是一场从课堂、教材到课外,对教育的彻底重塑,培养出品德性情好、有自由人格的学生。2014年10月下旬的一个周五下午,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在明德梦剧场举行,这次活动便是让孩子做主体,自己教育、自己来提倡议、自己去完成的,教师只做帮助辅导。程红兵认为,学会自主、自为之后,还要养成自律的习惯、最终实现自立,而这正是传统应试教育做得不足甚或忽视,而令人诟病的地方。
另外,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有一个相对宽泛的人才标准和培养目标,这个宽泛的人才标准怎么落到实际过程当中去呢?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它的课程实施来实现。即课程内容、学科、课堂的重构。比如此前提到的明德自主编的“红树林”系列教材,在小学低年级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四门课程重组,按主题进行混搭,由一个老师为主上通课,英语课由专业英语老师上,便是同时实现了这三种重构。
这些重构并不是为了姿态上的标新立异,而是为其“自由学校”改革找到最合适的载体,他不满意过早的学科化导致的教学“割裂”——教材编者是以学科为单位的,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编教材,由语文编辑室编辑语文,由英语编辑室编辑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是割裂开来,老师上课也是分学科分门别类地来进行的。
“这样的本意不能说没有道理或者不好,但却有问题。过早的学科化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习惯和成长规律,这点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所在,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整体上去生活化、去背景化。”程红兵解释,学生在低幼年龄段,并不是以学科的视角来认识外界,而是由近及远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比如从对自己的大概了解到对父亲母亲、家庭的大概了解,再到社区、城市乃至国家、世界的了解;时间上也是由近及远,由今天到明天,由今天到昨天。
小步子,从低年级萌娃教材切入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开学的第一个学期,2013年秋,第一批孩子入学时,他已经开始考虑能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问题,从儿童的认知模式上去编教材。
数十年的教育经验让他发现:大量孩子掌握了相关的系统知识,但是遇到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具体问题时,却没有办法解决。他希望在学生的早期教育阶段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以主题为单位,顺着孩子们的认知思维来教,比如“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社区”、“春天”,将学科完全打通,围绕主题来建构教材,再之后以这个“串联”教材为基础打通课堂,以全新的“自由”模式重造教学过程。
重造的试验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我知道学校还有毛病,慢慢来,步子小一点,把能做的给做好。”程红兵说。在尝试之前,他问小学一年级年级组长,“一年级有多少位老师有这个能力?”得知有四位年轻教师在大学时进行过跨学科训练,而明德恰好一年级是4个班,他立马拍板。
他让老师们先研究中国的课程标准以及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研究中国、美国、英国的教材,用最适合孩子们理解学习的角度将国家课程标准的知识点融进去,同时进行开放思维的引导。
而一二年级之后则暂时不进行学科整合,“到了三年级以上,学科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可以保留,但在学科之上尝试进行部分打通,即通过一些综合主题课程,把各学科联系起来。”程红兵介绍,将学科打通的做法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学校曾尝试过,如在初中开设科学课程,把自然学科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全部整合在一块,但结果后来都失败了。
“这些学科重组失败有两方面,一是初中阶段学科知识已经非常强大,此时做综合学科是容纳不了这么多信息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这样的老师,要生物、物理、化学全上,在能力和精力上都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明德的改革中,初中学科依然保留,同时再通过选修课将它们嫁接起来。
他举例,目前明德学校就开设了一门“湿地研究”课程,它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复合学科教育的载体,孩子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具体情境下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研究,比如把湿地剖开,放些东西进去,过个三个月,拿出来去化学实验室去分析,什么物质在什么季节降解得快,加上湿地有各种植物、鸟类,整个课程就会在一个个专题研究中,涉及学生们要了解的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知识,语文、英语等知识也能涵盖进去。
文史糅合,英语数学走班
“我们把诸多学科嫁接下来实践后,学生们以后面对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就知道怎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同时该学的知识点也巩固了。”程红兵很有信心。
不仅一二年级的萌娃,明德实验学校的中高年级学生,也在体验课堂、教材打破带来的学习方式。2014年下学期,明德七年级数学、英语实施分层次走班制教学,将七年级四个班划分为两组,其中,七1、七3为一组,七2、七4为一组,每一组划分为A、B两个层次的教学班,实施走班制教学。同一组学生同时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上课,为学生搭建适应个性化发展的理想教学平台,实现因材施教。
与此同时,明德开设了中国文化课,将语文、历史、政治、思想品德整合在一起。教材将中国经典篇目重新编排,用中国历史和文学帮助学生建构中国精神,让民族精神如血液一般在学生的体内流淌。比如第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典籍《大学》,第二部分是讲夸父追日等民族历史传说的“远古传声”,第三部分是《诗经》之类的“诗言志”,第四部分是圣贤先师……重新编排的意义仍是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原典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反对应试教育。2014年年末,中国青年报刊发对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的专访,王旭明在受访时批判,“我国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很难拼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一生有用的语文能力。”他提出语文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母语学科的规律,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语文当中加大比重就是一种对语文学科规律的尊重和回归。
程红兵是语文特级教师,他说“现在的语文教材,没有序列,是乱的;历史教材成了大事件表,没有血肉。”他极力让教育回归真正以知识使人智、使人乐的本质,在明德进行着 “自由学校”的改革。
“关于中国的民族精神不是那种概念、标签化的,它就是在经典的文章故事之中体现出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诵读品读的方式学习,而不是应试教育做题的方式学习。”程红兵认为古典精华原籍,对中国人的精神塑造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应该学习,当然所选择的原典应该是适合孩子读的,如果孩子读不懂的,就没有意义了。
他翻开一份学校教师自编的教材,介绍道:“夸父追日讲的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精神,但一般的教材和教学会忽视‘与日逐走’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日’可以有多种很宽泛的理解,可以代指太阳,也可以代指理想、愿望等美好的东西,有人为了他不懈追求,最后化为邓林;《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到底是谁,贤君、爱人、理想、小姑娘都有可能。”
书生校长不爱分数标尺
诵读《蒹葭》的程红兵气质儒雅,常被人称作“书生校长”,他一年多前决定到深圳来,也是出于一种知识分子投身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希望成就一份纯粹、理想主义的事业。所以在招聘教师时,相比学历、工作经验,他更看重教师的教育理念、责任心和学习能力,明德最初招聘的二十多名老师中主要是应届本科生、研究生,明德“不要只会做题的,而要招能思考的。”
一下子招了数十个符合校长个性需求的老师,这是一般公立学校所没有的自主灵活。明德试行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会成员来自政府和腾讯公益基金,也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将来还可能包括学生,校长程红兵有独立招聘教师的权力。“对教师的考评,学校有自己的系统,学校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他补充,这种对教师自主考评机制,有利于学校直接影响和带领教师全身心投入,培养出自由人格的学生。
明德确实在进行这样的自由教学,感恩节快来了,孩子们学的就是“感恩节”,不管是画南瓜派画得好,或者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感恩节的故事、说说自己对节日的打算,还是能算出数个火鸡腿的购买价钱,都是课堂上的佼佼者,至于课堂外好玩的就更多了。连上下课铃声都是每周更换不同的古典音乐。
明德的选修课也很丰富,一二年级开设了乐高、国际象棋、围棋、击剑、手球、足球、篮球、创意绘画、观察、手工、七巧板、播音主持、中国舞、花样跳绳等30多种课程,七八年级则开设了管乐、武术、车模、3D打印、雕塑、合唱、影视史学、数学竞赛等20多种课程。
2014年10月,明德的一次家长开放日时,有家长提出疑问:“打通课程了,一本教材,孩子的作业太少了。西方的‘自由学校’真的能在中国适应下来吗?”
程红兵理解家长们的这类想法:仍然是从高考这一考核机制出发考量分数,害怕综合素质可能提升了,但应试考试中不理想,毕竟目前的高考、中考仍是有一套思维模式、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这也是目前很多学校甚至牺牲文体课来进行所谓主课学习、训练的常规做法,即考核机制倒逼教育的异化。但程红兵并不担心,明德实验培养出的学生会因此处于竞争的不利位置,一方面,目前明德学校的改革重点放在启蒙阶段,这批一二年级的孩子高考时,至少是2025年;即使是明德目前年级最高的初二,面临高考也要4年后,按照国家2017年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也是对明德这类学校有利的,此外明德目前所有教学改革,都是参考国家所要求的知识点。
“等到明德现在的一年级孩子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大概是2030年左右,那时候还有没有高考我们不能确认,但可以确认的是高考的考核会越来越综合,而这些孩子也应该很能适应社会,这是他们从小一直在学的。”深圳教育圈一位资深人士评价这场明德实验学校的改革。
程红兵心情复杂:有效仿者,也有等着看笑话的,但明德实验学校的“混血”身份和各种招数,目前暂时是独一无二的,但只要有心、条件许可,也是可以复制的。
(本文节选自《深圳晚报》2015年1月21日第B02版、B03版)
延伸阅读1:
在行政化与盈利模式中实现突破
——对话基础教育改革者、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
文|深圳晚报记者苏静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希望人们真正明白:现在明德进行的尝试,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第三条路——公立非公办,从教材、课堂、教师到整个教育模式全盘开放,真正是着眼于孩子自身的发展,而非一切仅从传统高考考核标准考虑,僵化、机械地进行教育。
2017年高考改革似乎马上就要贴近,但实际的改革力度有多大,尤其是广东地区的学生届时将面临什么样的教育新环境和评价机制,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 美国公立学校也很糟糕 更早走第三条路
深圳晚报:您一直想告诉外界,明德实验正在走中国基础教育的第三条路,可以具体讲讲吗?
程红兵: 全世界的学校大概有三种类型,纯公立的和纯私立的在当今中国都走到了一定的“高原状态”了,接下来的发展就成了问题。
问题在哪里?我们的私立学校还摆脱不了盈利的目的,靠“帮助增加分数”吸取考生。我们的公立学校还摆脱不了行政色彩,过于官方、统一,活力逐渐下降。我也是从传统公办重点高中出来的,太清楚不过。
在这种背景下就产生了第三种学校,即公立非公办学校。在明德,人事制度灵活,教师可进可出。公立非公办不是我们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英国的自由学校、美国的特许学校,都是这样的性质,都是政府出钱然后交给机构来办,让专业的人士去办教育,或者是资深的教育专家或者是对教育有造诣的人,家长、老师或者资深校长都可以。
专业人士来办教育的好处是可以摆脱行政化色彩,又避免陷入盈利的模式之中。从两者之中找到一个中间道路,实现一个新的突破,这是深圳市、福田区办这所学校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深圳晚报:公立、私立两种都走到了高原状态,那这种新模式的生命力会有多长呢?
程红兵:我觉得肯定是无限长的。原因在于,这个社会人们希望教育走一条新的路子,走一条更加符合孩子成长规律、更加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模式。有这个社会诉求,它的生命力绝对会越来越旺盛。英国的自由学校、美国的特许学校现在越来越多,不断地发展,因为他们的公立学校已经走到极端了,美国公立学校的行政化程度不亚于我们国内的,美国的公立学校不少也是很糟糕的,所以他们不断变革,先是搞蓝带学校,再是搞磁铁石学校,然后搞特许学校,这些都是在变革,都是希望突破传统公立学校的机制,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你看深圳,福田区办了第一所(公立非公办学校),接着坪山开始办了。坪山的这个学校仿照明德的模式,完全是这样办。这从侧面来说,明德学校的模型已经被政府、被普通民众看好,也被教育界的许多人士看好,因此我个人觉得“公立非公办”的明德是可复制推广的,是具有比较大的生命空间的。
深圳有改革的传统、有破除规范束缚的勇气,但深圳的文化更多是一种突破性的文化,可能力度很大,再之后却需要完善,或许可以融合上海文化中的规范、持续。
2 从一年级渐进 避免颠覆式改革伤害
深圳晚报:现在明德的一些改革切口都主要集中在低年级,为什么这样?
程红兵: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在沉重的教育大背景下不可能一蹴而就。基础出了问题,那就要重新打桩,从萌芽状态尝试,老师孩子以及家长都不会有太大负担。明德是一种渐进式改革,边走边看,我们不走极端,以往一些颠覆式改革,或许带来了短时期的轰炸效应,但那样做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的,可能带来很多伤害。
深圳晚报:中小学生自身对教育好坏的判断可能只是喜欢与不喜欢,那家长呢,学校的改革和一些非常规尝试,怎样得到家长支持的?
程红兵:家长们能选择这里,起码是有意向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的,我一直说,如果有人来了觉得不好可以随时走。学校非常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开学报名之前让家长走进学校,先了解、你情我愿;孩子来了之后,学校再把家长请进校园,课堂绘本剧、孩子的午休、孩子的校服、图书馆,都请家长参与;另外还有开放日,让家长来评课、听课。我对他们讲“不要说好话,专门提意见”。
现在是一个多元社会,我们也提供多元发展空间。在明德,小学二年级就可以去美国交换进行暑假体验游学,初中之后还可以到美国友好学校上高中。
明德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不管是人才还是创新人才,最起码有两点,第一是德性要好,培养好人,我们校训第一条便是“明德正心”;第二个是自由人格,创新很重要一点就是自由人格,要体现自主,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从小学开始让学生对生活职业有个认识,还要学会自己去实施,即自为。明德希望不管学生以后的选择是什么,他们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都不是无用的知识。
3 即使是应试标准考量照样有优势
深圳晚报:很现实的是,如果有学生在明德上完小学或初中,选择继续在国内读书,那他还是得面临中考、高考,在传统的应试考核机制之下,第三条路培养出的学生会不会在竞争中失利?
程红兵:我们应该乐观的是,国家现在在有意识地推进对应试教育的改革。其次,即使是在现在的考卷论英雄的环境里,接受明德这样从校长产生、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教材编制等成系统的开放式教育后,学生一定不会在竞争中吃亏,而且绝对会有优势。
传统考核的知识点我们都学,只是方法不同,我们编教材并不是想干嘛就干嘛,第一步是统一思想,第二步是研究课程标准,一切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的。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课程标准对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有规定,也就是一般人讲的“考试范围”,我们不能否定,知识点、能力点本身没有错。
我们研究了几个版本的教材,比如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的教材,把当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全部罗列出来,再根据我们自己教材体例全部打乱,融合到我们的教材当中,简单说就是,要点全在我们的自主教材之中,而我们这个教材又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模式的,对于所谓质量检测、质量考核根本不是问题,让孩子既有知识系列,也有面对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圳晚报:又要学文化,又要这么多艺术类的选修,学生的压力会不会很大?
程红兵:任何学校都有质量追求,因此一定会有一些压力,但明德的课程设置不会超出学生压力。我们上午大量必修,下午活动、体育艺术、身心调节,对于学生来说,下午这些就是玩,这和上完一整天的文化课,放学或周末再参加各种补习班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反,这些东西都学了,家长和孩子都从压力中跳出来很多。
(本文节选自《深圳晚报》2015年1月21日第B04版)
延伸阅读2:
程红兵“消失”的一年半
文|《上海教育》杂志记者徐倩
他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曾一手打造上海名校建平中学;他曾担任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为教育发展规划蓝图。
2013年10月,他辞去教育行政工作,来到深圳市福田区,怀揣着“一个教育人的梦”,回归校园,成为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立志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是由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和腾讯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办的新学校,以公立学校委托管理的方式和崭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试图在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我是把明德作为人生的最后一次办学机会来对待。”程红兵如是说。
在此之后,从2013年10月到2015年4月,一年零六个月,程红兵似乎在教育界“销声匿迹”了;与此同时,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从一些家长用充满怀疑的眼神试探,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明德,人们不禁猜测,是什么让年轻的明德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
2015年3月,《上海教育》杂志记者带着好奇,对程红兵校长和他所执掌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进行了独家探访。
程红兵的教育理念:
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还原生活的本色
这是一节关于春天的课。范潮宜老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展示,学生讨论:老师请孩子们先看图画,认识各种颜色的郁金香,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花的色彩。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老师请孩子们比一比黄色、红色、粉色郁金香的数量,算一算黄色比红色多几朵,比粉色又是怎样。
课堂的设计很朴素,朴素到除了几张PPT,就是一段制作不够精致的小视频,然而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无论在课堂的哪一个环节,孩子们给人的感受总是“畅所欲言”,而老师更多的是“尊重孩子”,鼓励他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即便是几个孩子七嘴八舌,范老师也会耐心地朝他们挥挥手,“请这边的同学先冷静一下”,一句话就让孩子们安静下来。
教室外春光明媚,教室里孩子笑容灿烂,似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真正的春天。在记者看来,正是由于老师的尊重,孩子的状态才如此“放松”,哪怕是有很多听课的老师在后面坐着,孩子们都能非常放松地和老师自然对话。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范老师能继续鼓励并坚持下去,孩子们在自己的儿童阶段,会逐渐养成一种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坚信自己的想法,‘敢说’‘能说’,始终把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程红兵如此评价这节课。
教学的内容很简单,简单到孩子们一节课不过是认识了郁金香、感受了色彩,学会了做20 以内的减法,然而教材却一点儿也不普通。
孩子们手上拿到的课本,是明德小学部一、二年级的重点课改项目——《明德红树林课程》教材。
它是“主题式”的,总共16册,每1册都有自己的主题,孩子们一个月上一册,比如在3月春光明媚的时候,孩子们上的就是“春天来了”主题;
它是“跨学科”的,语文、数学、英语和思想品德,四门学科经过整合,在每一册、每一篇课文里都有体现,比如在范老师的课上,既有语文的学习,又有数学的计算;
它是“亲近儿童”的,根据课程标准选教材时,老师们以绘本为主,每本书的插图都有300余张,图文结合使得课文更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孩子们自然喜欢;
它是“面向生活”的,不仅教会孩子知识,更教会他们如何生存和生活,比如认识东南西北的课就被搬到了操场上;
它是“还原情境”的,比如在英语课上,手工制作、绘画、唱歌、表演被同时融入进去……
作为必修课程,小学红树林课程倾注了明德小学部教师集体的心血,包括程红兵自己。2014 年的5月到12月,他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痛并快乐着”的日子。
明德小学部教师们的幸福与快乐来自于程红兵为他们描绘的“教育蓝图”: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还原生活的本色,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获得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体验比分数更重要。
程红兵的破题之道:
“综合课程”
明德的课改并没有牺牲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反,却得到了高回报。每一次福田区的统考,明德初中部的成绩都是稳居第一方阵,有些年级甚至独占鳌头。
没有枯燥的字词义分析,也没有机械的语法剖析,语文教师杨金锋在一节文言文《孙权劝学》的课上紧紧聚焦在一个字——“读”:可以素读,读得文从句顺;可以品读,读得形象分明;可以析读,读得层次清晰……
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句读,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读出了兴趣。
在学生们渐入佳境的时候,杨老师适时地加入了辅助材料,比如“劝学之后的故事”,又比如“孙权对吕蒙的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思维的批判”,学生的视野由此拓展开来。
拓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单一学科的内部。在程红兵看来,“文史哲不分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现行的语文课程多是文选式教学,缺乏时代轴线,可以说是没有‘骨架’;而历史则恰恰相反,教学更多的是中国历史的沿革,说得极端一点是没有‘血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出发点很好,但孤立的思品教育容易导致空洞的说理,最终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想法,程红兵将破解之道聚焦到“大文科”的整合设计上。
就这样,明德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开始搭伴开课了:
语文课的《石壕吏》与历史课的“安史之乱”合二为一,要理解《石壕吏》,必须要搞清楚安史之乱;要理解安史之乱,《石壕吏》是一个形象化的解读。
语文课的《木兰诗》与历史课的“府兵制”是一种文史互证,为什么木兰家中无丁还是要出人上战场?为什么上战场还要自己买武器装备?这就是北朝开始实行的府兵制所规定的,要读懂《木兰诗》必须了解府兵制, 要知道府兵制,《木兰诗》就是最形象的说明。
“我想,以历史为线索,选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作品作为我们的教材,建构明德自己的文科综合课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程红兵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请老师们充分讨论、酝酿,明德“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这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就此产生。
其实,自从来到明德的第一天,程红兵就一直在思考初中教学的课改生长点,几度都把生长点定位在综合课程,但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2013年的11月,“机缘”来了。在深圳红树林湿地的一次散步中,程红兵发现了这块教学实践的“宝地”:滩涂上各式各样的鸟,小路两旁灵活的招潮蟹,成千上万的弹涂鱼在嬉戏玩耍……模模糊糊地,程红兵有了建设一门湿地课程的想法。
回到学校,程红兵找来了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博士莫峻老师交流。
“千万别小瞧了湿地。”莫峻用专业的语言解读湿地:它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现象,是地理问题;它是人类之肾,可以过滤、降解很多有害物质,是化学问题;湿地里生长、生活着许多植物、动物,又是生物问题;湿地还可以调节水流量制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又是物理问题。
这不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综合”么?在程红兵看来,开设一门全新的拓展课程“湿地研究”的时机成熟了。
程红兵信心满满:“湿地课程的开设,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取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我们只是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湿地’这个载体,把四门学科打通,在它们之间架设起立交桥,整合四门学科的资源,回归生活,回归问题,让学科知识为解决问题服务。”
“湿地研究”课程的学习安排是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半的时间在湿地现场做专题观察、实验研究。
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观察中学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城市名片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和孩子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孩子们去“看得见、摸得着”的湿地观察,更容易学习,也更印象深刻。
程红兵的大胆改革:
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
对于明德的教师而言,程红兵不仅是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校长,更像是一个船长,心里有一个远方。
一方面,他“不拘一格降人才”,从海内外各类高校的毕业生中招聘教师,因为程红兵选择教师的标准只有三点:热爱教师职业、思路清晰、表达清楚。
另一方面,他为教师们指明方向。他说:“教师的行动有两个重要的渠道:课程与课堂。培养教师就要以这两个渠道为突破口,让教师不但参与课改,而且成为课改的主体;让教师不但研究课堂,而且成为新课堂的创造者。”
在程红兵的规划中,明德正在从学科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与课堂变革,与此同时明德教师的培养也同步进行。
“学科课程重构”,是为了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主体。
一年多来,明德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国际课程为参照,引进、借鉴、整合、融合国际课程的优秀元素,小学“红树林课程”,初中“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湿地研究”课程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
以小学“红树林课程”为例,其实,刚开始听说要编教材、开发课程的时候, 很多老师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入手。
“程校长给了我们关键性的点拨——以课程标准为纲,按照‘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思路去做,既要考虑中国的,又要参照国际的;既要教师自主选择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点。”一年级年级长聂晓文告诉记者,当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两个思路时的感受,那就是“眼前一亮”。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的成长可以用“迅猛”来形容。
“因为首先是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内容,而选择的过程就是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研究课程的过程;然后让教师创造明德自己的学术教材,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聂晓文说。
“学科重组”,是为了让教师建立以生为本的课程意识。
“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程红兵说。
为此,明德的部分课程内容跨学科、多维度组合,架设学科通道,打通学科壁垒,让教师建立以生为本的课程意识,从而让学生学会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
“课堂重建”,是为了让教师成为新课堂的创造者。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教师根据自己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课堂建构,建构一种有弹性、有张力的“课堂模型”,这也正是程红兵眼下着力的重点。
从江西到上海,从上海到深圳;从一线语文教师到校长,再到教育行政工作,兜兜转转一圈,程红兵又回到了他最想做的校长。
在30多年的大循环下, 程红兵的教育视野、思维半径在无限扩大。如今,明德让他又有了新的聚焦点,于是,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明德校园,去追寻一种理想的教育。
(本文节选自《上海教育》4A刊,更多内容请阅读《上海教育》杂志)
延伸阅读3:
解读“明德课堂模型”
文|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现在流行一个概念叫“顶层设计”,我也不能免俗地借用此概念来自我包装一下。
明德的课程改革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是课程重构,第二是学科重组,第三是课堂重建。
其中课堂重建是最关键之所在,按照设计先行的思路,“课堂重建”先要设计出“明德课堂模型”。
课堂模型与模式
课堂模型,简称“课型”,用英语表达就是lesson type,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形态的抽象描述,是由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首次提出的。
鉴于今天有些学校和教师大谈模式,且一说模式就是百战百胜的,具有无限能量,并且极想定于一尊,放之四海而皆准,片面夸大成效,回避问题,引来善良而急切希望改变教育落后面貌的领导、教师纷纷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这里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刻意回避了“模式”一词,代之以“模型”,并刻意切割“模式”与“模型”原有的关联、原有的类同,把“模型”与“模式”区别开来。
人们在教学中通常所说的“模式”,往往指教学的“程序建构”,侧重于教学的“程序步骤”,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是“程式化”,一不小心就容易刻板机械,比如课堂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老师讲课只能多少分钟,等等。
我所说的“模型”,指的是“要素提炼”“要素组合”,即先将课堂教学的要素提炼,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不同情况将这些要素选择性地加以组合,组成多种课型,具有灵活性, 富于弹性张力。
关于课堂模型的分类,美国学者古德和布罗非是基于师生关系来研究这个问题的,他们将课型分为:不能应对、贿赂学生、铁腕手段、与学生合作这四种类型。
日本学者佐藤学是基于共同体的性质来研究的,他将课型分为:原始共同体课堂、群体型课堂、学习共同体。
德国学者希尔伯特•迈尔则将课型分为:直接教学、开放式教学两种课型。
我国学者王鉴是基于叶澜的关注生命来研究的,他将课型分为:知识课堂、生命课堂两种课型。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是基于师生行为表现来研究的,他将课型分为:讲授型、互动型、指导型三种,崔允漷教授针对现实问题,提炼了课堂模型的关键要素。
明德课堂模型的建构必须要有相关的理论支撑,一是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二是思维理论,三是评估理论。
我认为教学理论中的变异理论,思维理论中的批判性思维理论,TIMSS、PIRLS、PISA 三种国际教育评估理论,对我们明德课堂教学模型的建构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共同要素的提炼
高效优质的课堂有哪些基本要素?这是明德课堂模型建构的关键之所在。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种要素是主要的。
一是教学目标聚焦行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聚焦于学生行为及其达成,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制定了课堂的三维目标,十分机械。
其实三维目标是一个行为的三个方面,不是三种目标,不是三样东西,因为行为本身就承载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位一体的。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要聚焦学生行为,还可以列出行为条件,进而给出水平要求,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多少时间里做多少事、完成的质量如何,给予明确的设定。简称“行为目标”。
二是理解迁移讲究还原。课堂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可以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故事、背景故事、知识发明人的故事,还原当时发明的背景、情境,例如:冰箱与不粘锅的发明有直接相关,这是一种还原,也能体现理科教学的人文性,简称“还原背景”。
第二种还原是还原物质或知识原型的多样性、复杂性,这就是变异理论所涉及的,简称“还原变异”,即我们既要考虑共同性的标准正例,比如生物都会繁殖;也要考虑差异性,繁殖的方式不尽相同,有胎生、卵生等,及各种非标准正例;还要考虑反例,像骡子、狮虎兽就无法自己繁殖。
第三种还原是还原思维过程,也就是思维可视化,简称“还原思维”,即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推导或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直观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比如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还原思维过程。通过多种方式的还原,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应用。
三是应用评价注重批判。质疑、反思、批判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有效途径,第一种方式可以从多维角度来反思批判,简称“多维反思”,比如:不同教材的不同说法,同一国家的不同教材,不同国家的不同教材,不同专家的不同说法。
第二种方式可以引入矛盾冲突来辨析质疑,简称“矛盾质疑”,学生对学生的质疑,学生对老师的质疑,老师对学生的质疑,学生对文本的质疑。
第三种方式可以运用动态变化的方式看待事物,简称“动态视角”,将时间、空间的变化引入,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方法看待事物的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学生发动,现在的问题是许多课堂都是教师发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发起度太低,因此质疑反思特别要强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质疑,学会主动学习。
要素的重新组合
经过提炼,我们发现有如下因素可以作为基本要素:行为目标、还原背景、还原变异、还原思维、多维反思、矛盾质疑、动态视角,这些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还可以提炼新的要素。
选择这其中的要素加以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课堂模型的初级指标架构。
组合当然有其基本原则,第一,行为目标、还原思维作为基本要素、基本原则,以确保每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聚焦学生行为,确保教师教学的思维可视化,思路清晰。
第二,根据客观需要(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要素搭配,搭配方式灵活,组合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灵活多变,不搞机械僵硬的程式化教条。
组合方式举例:
A:行为目标+还原背景+还原变异+还原思维
B:行为目标+还原背景+多维反思+还原思维
C:行为目标+多维反思+矛盾质疑+还原思维
D:行为目标+还原背景+还原变异+多维反思+矛盾质疑+动态视角+还原思维
……
我们的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最佳组合方式,什么内容的学习用什么方式组合最佳?什么程度的学生用什么方式组合最佳?
具体指标与评估理论
TIMSS、PIRLS、PISA 三种国际教育评估理论,对明德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直接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模型的具体指标上。
以PIRLS为例,其全称为国际阅读素养进步评估项目(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发起并组织,自2001 年起每五年循环一次,测试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
也就是说小学语文阅读课模型建构主要依据它。PIRLS认为阅读过程是建构文章意义的心智活动,包括:第一,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第二,作直接的推论;第三,理解并整合观点和信息;第四,检查和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这些可以直接编入明德课堂模型的二级、三级指标之中。
此外,以下这些可以直接编入明德课堂模型的四级指标之中。
第一,就是筛选信息,包括事件的主角,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文章的主题、观点。
第二,就是直接推断,包括事情的因果,总结论据的要点,归纳文章主旨,形容人物间的关系。
第三,就是综合并解释篇章,包括归纳文章主旨;比较、对比文章中的信息;推断作者的意图;把文章中的信息应用于现实生活,并加以解释。
第四,就是评价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包括文中事情的真实性,故事结局的出乎意料,文章内容的完整性,表述的清晰度,以及形容词的选用及表达效果。
根据评估理论涉及到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所涉及到的能力标准,我们还可以把课堂模型的基本要素具体化,从而使明德课堂模型建构直接落实到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基本素质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工作思路有两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就是校长出思想、出框架,课程处主任组织老师开展课堂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每个教研组出学科课堂模型。自下而上就是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教研组讨论学科共识,不同学科教师讨论共同规律。
(本文节选自《上海教育》4A刊,更多内容请阅读《上海教育》杂志)
程红兵校长简介:
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理事长,曾任上海市建平中 学校长、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东师大特聘教授,教育部中 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上海市语文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在 《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海教育科研》《江西教研科研》《中国 教育报》《人民教育》《上海教育》《中国教师报》等50多家刊物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直面教 育现场》《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做一个自由教师》《语文教学的常识性回归》《程红兵讲语文》等12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