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开幕的第四届“白玉兰”国际教学论坛主题为“改变学习方式、主动赢得未来”,正是聚焦于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话题,邀请了国内外该领域专家参与讨论,在一天半的时间中共同思考和探索教育该如何借助信息科技的翅膀飞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继续成为引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引擎。
新技术助力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
私人定制是时下流行的词汇,如何让教学也能为了学生的需求而定制呢?虹口区广灵路小学首先请来了上师大的研究团队给教师们讲课,很快,教师们学会了用软件、手机、ipad拍摄微视频,拍摄的内容是第二天将要新授的内容,突出趣味性和操作性,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校积累了教学视频128部,网站回帖数近2000条,点击数5000余次,翻转课堂的魅力得到了孩子们的肯定”。
该校刘老师介绍道,为了突破课堂教学为学生定制这一难点,教研组对翻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符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的三步五环教学法,帮助学生实现了从前置学习到课堂学习的无缝连接,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学校从设计分层练习开始,继而采用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例如采用同质分组,让相同类型的孩子在一个小组学习,通过同质分组,让学困生再次聆听教师的辅导,甚至利用异质分组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VIP课堂。
同样通过新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还有江湾初级中学,该校校长丁蓓曾经犹豫过是否要带领团队加入“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但真正给她勇气的是学校的一位数学老师。“有一天他被三个学生追问一道题目,他为他们解释了三遍,后来干脆用手机拍摄了一段解题思路的微视频,一夜之间点击量就过百。他们就像煽动翅膀的‘蝴蝶’,让我觉得应该借助专业的力量真正让新技术在课堂里落地”。
此后,学校的9位老师参与了项目,数学老师梳理了初中阶段的数学体系,把核心知识点在四个纬度进行界定,老师可以观察到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也可以跟孩子们在平台上进行交流;英语老师的切入点则是英语阅读板块,孩子们在平台上完成英语阅读理解测试,计算机同步统计这个孩子的出错情况和分析,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薄弱环节来推送专项练习题。人脑和电脑联合诊断这个孩子在学习当中的问题,个性化、更精准的教学在技术的配合下已经成为现实。
关注学生发展避免成为“技术控”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董玉琦在报告中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教育信息化非常容易走向关注技术,而往往忽略人,即所谓的“技术控”。他表示,我们的信息化往往排除在课堂之外,没有占领主战场,如果我们的精力不能很好的落实在教学的主渠道,就是课堂上的话,只能成为游击战。教育技术从本质来讲,更重要的是质化的技术,技术的本质要给出解决方案。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纠正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导向,我们一定要明确是教师在用,特别是学生在用。
对于这一点,北虹初级中学的一位老师有的特别深的感触,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控”,但在一堂失败的课后,一位专家对他说,“你是教师,不是技师,课堂不应该成为你炫技的舞台,电子书包的根本目标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如果教师不变,一切都只能是空谈。”后来,他和学校近20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聚合成一支“风暴突击队”,他们的实践从一节课开始,到一个单元的设计,再到一个课程的实践,循序渐进建立了循环五步骤模式,即备课、说课、修改、实践、反思,本质则是教师不断改变自己。他说,“我的眼中有了学生,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会学生。对技术少了一份迷信,多了一丝理性。”后来,这位教师的电子书包课程获得了全国教学评比的特等奖。
董玉琦对此也特别强调,“我们的理念一定要从所谓的深入融合走向关注学生发展。导向要从应用的导向走向有效课堂、有效教学。那么这个抓手,从三通两平台走向两学习,机制呢,一定要建立不仅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协同创新的。”
虹口将大规模扩展电子书包试点学校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为了把这个改革纲要落到实处,国务院批准了425个试点项目,其中的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由虹口区教育局来承担。用虹口区教育局长常生龙的话来说,近五年来,虹口的学校实施发生变化,变“平推单一应用”为多样化发展,每个学校都组织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实践道路,但探索的方式又是一致的。
江湾初级中学丁蓓感慨道,“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伴随者”。她说,如果你问我“新技术加教育到底产生了什么?”,我现在的感觉是创新和优化正在慢慢的发生,老师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自主,但她同时指出了“事实上这条路还很长”,因为发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映,比如当学生的思维轻易超越了老师的知识储备,老师不仅要学会应对,在自己的知识专业储备上,都应该去积极应用。
对此,常生龙也特别谈到了“教师的变”,他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都是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下,而电子书包的实践倒逼了老师的教。逼着老师从关注教,转向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大量数据的采集各分析,让教师发现了原来不曾关注到学生学习的信息,引导教师关注学习的过程,研究如何才能学得更加有效。他透露,下一步,虹口还将对试点学校进行大规模的扩展,同时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常态中,把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在数学学科,我们将关注如何促进心像转换。在英语学科中,就词汇学习的手段,绘画学习中情景营造等开展探讨。在科技的学科,通过虚拟实验,通过各种条件的限制,开展特定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的积累经验。在艺术学科中,如何丰富学习者对美的感受性体验”。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延伸阅读:
改变学习方式、主动赢得未来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常生龙局长专访
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425项试点项目,虹口区教育局承担了“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项目的探索实践。至今项目实践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日前记者就项目的实践探索专门访问了虹口区教育局常生龙局长。
《上海教育》:虹口区能成为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的试点地区,您认为有什么优势和基础条件?
常生龙:虹口是上海的文化大区,也是教育大区,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探索方面更有自己的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分层递进教学、小班化教育,本世纪初期开始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及最近几年的“指南针项目”国家青少年基地建设等,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项目的实施也为我们积累的承担重大实验项目的经验。虹口区长期重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在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无差异配备、学校信息化课程开设和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这些是该项目试验落到虹口的主要原因。
《上海教育》:教育局层面“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的抓手有哪些?
常生龙:抓手主要有三个。一是夯实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的基础,包括升级“校校通”宽带,实现千兆到校、万兆主干的虹口教育城域网,校内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区域师生的基础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共享规范,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选择适合的学习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资源的存放、提取、加工和分享。
二是解放教师,重点关注三个领域:教学资源的建设、积累和共享;配置最先进的设备和软件,方便教师进行操作;重视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工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式。学科教学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学习流程的再造;二是更加关注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开展学习。
《上海教育》:项目名称中提到的数字化课程环境指的是什么?数字化的课程环境如何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常生龙: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环境是课程的四大基本要素。数字化的课程环境,就是指由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智能化的交互方式、大数据的分析支持而形成的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包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等组成的物质环境,教师、网络维保团队、数据分析专家、教育专家等组成的技术环境,以及由目标、任务、价值观等等组成的精神环境。
数字化的课程环境,将促使教育的大格局发生巨变,也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巨大的改变。大量的学习资源,将通过视频、PPT等多种方式公布在网络上,供学生选择学习。教师只有从原来的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才能驾驭今天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习为中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展开学习;学习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不同区域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和交流,会让学习更加富有魅力。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随着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将逐渐成为常态。
《上海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从已有试点学校的经验来看,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从中受益?
常生龙: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习以为常后,任何新的改变都会让自己感到不自在,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让教师更好地参与进来,需要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有便捷的技术,不增加教师的负担;二是有专业的引领,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的作用,让他们率先成为示范者、引领者;三是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让他们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我们正在实施的“玩客玩课――学科应用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目的就在于此。
《上海教育》:推动“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和虹口提出的绿色生态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常生龙:简单地说,“绿色生态教育”就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教育。在我们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有不少难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比如教育公平问题、因材施教问题、减负增效问题、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建设“绿色生态教育”要突破的瓶颈。“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使得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充满了希望。比如不同学校优秀教师的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可以通过幕课和翻转课堂等方式,让众多的学校一起来享受名校名教师的教学,减少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和障碍,让因材施教有了可能;基于网络平台支撑的学习评价系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的成效,避免作业的重复劳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更加意义的事情,为学生的创新素养夯实基础。因此,“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的过程,就是践行绿色生态教育的过程。
《上海教育》:在您看来,虹口的改革试点,产生了哪些积极意义和价值?
常生龙:就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实践我们初步探明了大型软件系统建设极其复杂;硬件配置需要重视设备的成熟与稳定,关注与周边外设系统、各类教学应用软件的协调性。
就区域推进的工作策略来说,通过实践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区域整体推进的工作。确立了让学校和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索、鼓励基层学校和学科教师的原创性的项目推进原则。一方面,项目本身就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和探索,才有可能找到较好的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基层学校和教师只有自己感兴趣的改革事项,他们才愿意花费精力去研究。从而激发了一大批教师探索教学改变的积极性。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试点校教师们自然受益匪浅,其他学校的教师也通过各种展示和观摩,看到了课堂改变的积极意义。在寒假期间举办的翻转课堂微视频培训活动中,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们积极寻求改变的意识,让我们看到了该项目在区域普及的可能性。
(来源:pplong的博客,本文发表于《上海教育》杂志2015年4A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