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转:中学生写作素材的发掘与积累策略刍议

转:中学生写作素材的发掘与积累策略刍议

2015年04月10日 10:35:25 访问量:448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题材普遍存在着陈旧化、模式化、抽象化、虚假化、平庸化等不良现象。本文试图从写作能力的知识类型和中学生作文题材的常见缺憾两个角度略论发掘与积累写作素材的必要性;进而结合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维度,阐述了写作素材的发掘与积累策略

【关键词】 写作素材   发掘与积累   中学生

 

日常做饭,无米之炊虽巧妇亦不可为;有米但过于陈腐,难以煮出可口的饭食;有了好米,烹煮方法不当也不会有让人开胃的食物。中学生写作与此同理,没有个性化的好素材,或对素材感悟不真切,都难以写出好的作文。笔者曾就中学生写作素材的发掘与积累策略进行过十余年的探索,简述如下,以讨教于大方之家。

一、发掘与积累写作素材的必要性

(一)写作能力的知识类型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以知识来阐释能力。写作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由写作内容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即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三类知识构成,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就是这三类知识的习得、转化、迁移的结果。其中写作内容知识关注的是“写什么”,包括名称、事实、事件、态度等;写作技能主要指遣词技能、造句技能和谋篇技能;写作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审题、构思、选材、剪裁、组材与修改等知识。

 写作教学的实践证明: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是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短期内就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但写作内容知识主要依赖学生自己“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丰富自己,很难靠教师传授,教师所能做的只是在发掘与积累写作素材方面“授之以渔”。

(二)中学生作文题材的常见缺憾

1. 陈旧化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作文题材陈旧不堪。写记叙文讴歌母爱,总是让妈妈深夜背作者步行上医院,或者让她在昏黄的油灯下为作者缝补衣服,要么就把最好吃的鱼肉让给作者而自己只吃鱼头……写议论文论述坚持的重要性,总是让爱迪生在证明某种材料不适合后继续埋头研究灯丝,让马克思边读书边在图书馆书桌下的水泥地上踏出脚印,让诺贝尔无数次从火药实验失败的硝烟中从头再来……各种所谓的“优秀”作文书报上司空见惯的题材,在中学生们的作文中仍有很大的市场。不难发现,作者们照搬照套的多,用心发现的少,难免造成“千文一面”的不良局面。

2. 模式化

在应试教育依旧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学生们的作文普遍存在模式化的倾向。不仅表现在开篇点题、结尾扣题的程式上,更表现在一些细节的不合常理上。如写打算去帮助一位急需援手的陌生人时,心理活动描写总是提及雷锋、赖宁;决心勇敢地说出真相时,常常提到小学课文中列宁打破花瓶勇于认错;歌颂某人坚持原则,往往引用列宁与卫兵的故事……多年的写作教学的失误和应试作文的套路化训练,使一些学生形成了“假大空”的不良文风。

3. 抽象化

一些中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真切体悟,无法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具体情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往往三言两语就将一件重要的事情笼统地概述完毕。使原本感人肺腑的事件变得平淡乏味。也有些中学生弄不清楚何处该详写,何处该略写,只是记流水账式的将事件平铺直叙。由于本该动情处得不到细化,本该高潮处得不到凸显,难以收到感人的效果。

4. 虚假化

部分中学生受不良的影视作品和所谓“优秀作文”煽情习气的影响,常常编造一些悲情伤感的故事,杜撰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情节,企图通过夸大其词或虚张声势,来赚取读者的好评。如好端端地让父母离异,自己成为缺少关爱的“多余人”;原本体格健全,非要写自己有残疾,表现自己“身残志坚”的美德;明明自己见到乞丐就避之不及,却硬要写自己如何悲天悯人,如何帮助他……这类题材一看便知矫揉造作,令人反感。

5. 平庸化

很多中学生不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闪光的事件,认为自己的生活不过是简单的循环重复,写不出富于个性化色彩的典型事件。有很多作文虽然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件,但总给人平淡庸常、人云亦云的感觉。如写母爱就选取诸如她给“我”做爱吃的菜、每天都叮嘱要注意安全、总是把“我”的房间收拾得很干净、每天督促“我”早些休息之类的日常小事来写;歌颂老师常常写老师认真备课,对待学生很关心,自己没课时经常到窗外巡查……这类题材“放之四海而皆准”,很难写出特定写作对象的特点和个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尽可能丰富地积累写作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积累素材,才能为成功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掘与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

(一)直接经历类素材的发掘与积累策略

1. 专题观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果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很多中学生很少花时间仔细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上,也很少认真思考感悟,导致写成的作文不够生动感人。如同凸透镜的聚焦,如果能指定专题让学生带着任务仔细观察每天的生活,天长日久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曾经坚持让学生们在仔细观察基础上进行系列的作文素材积累训练。

我们的观察对象分为人与物两大类。对人的观察既有外貌(含性别、年龄、面容、发型、肤色、神情、姿态、服饰、身材)、动作(含习惯动作、特定动作)、语言(含强调、语速、说话时的神态等)等方面的单项内容,更有综合内容;既有对单个人的仔细端详,也有对几个人物的异同比较。对物的观察注重连续多次的比较,比如不同天气时天空中的云彩、日月、光线、飞鸟、雨水等,不同季节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外形等,上学放学途中或节假日车流、街道、建筑、灯光、绿化带、行人等,外出时见到的风景区、乡村、原野、江河湖海、树木……

明确了观察对象后,我们还让学生逐渐掌握定点观察(平视、仰视、俯视、鸟瞰等)、移步换形等各种观察方法,将观察的重点放在外形、颜色、状态、变化等方面。随着训练的推进,学生们渐渐变得内行,完成的观察日记或片段作文质量也逐渐精彩起来。

2. 限题回顾

即限定一个话题、专题或主题,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回顾新近发生的真实的事件。笔者曾经坚持三年每个星期都让学生们做类似的限题回顾的工作。每周一的课外作业只有一项内容,就是围绕所提供的十个方面的话题,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叙述过去一周发生的“有意思”的真实事件。这些话题是:“我”和妈妈之间的故事,“我”爸爸之间的故事,“我”老师之间的故事,“我”和同学之间的故事,“我”和邻居之间的故事,“我”和亲戚之间的故事,“我”和其他熟人之间的故事,“我”和陌生人之间的故事,“我”的一个新见闻,“我”的一点新感悟。每次作业我都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并给予等级评定,然后专门用一课时让获评“优良”等级学生轮流上台讲述与自己相关的新事。每周的新事讲述成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暗暗比赛谁的眼光最独到,谁的见闻最能启发别人。

20099月,随着我成为江门市蓬江区中学语文教研员,这一做法很快在全区内得到认同和推广。实践证明,一开始可能大多数学生的回顾是质量不高的,但渐渐地,类似的作业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惊喜。坚持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就会发现诸多好处:首先,学生渐渐地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了,因为每周都必须有新的发现,对生活的处处留心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习惯;其次,每次作文几乎没有两篇作文用到相同的素材,而且多数学生作文真切细致,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关注点总是有区别的;另外,“我手写我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无需教师多费口舌,

3.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其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让全班学生绞尽脑汁地搜寻自己的素材,这种“头脑风暴”式的积累素材的方法,不仅能使最终的素材异彩纷呈,不同学生的关注角度和叙述方式也往往能给其他同学以有益的启示。这种“头脑风暴”式的积累素材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尽可能多的搜集富有个性色彩的类似的素材,围绕某个主题或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呈现尽可能多的同类型的素材。不如一次围绕“母爱”的话题,我们要求后发言的学生不得重复先前曾经有过的生活事例,但每个学生必须至少讲关于自己的一件真实事件。于是,全班48位学生都阐述了自己刻骨铭心的母爱故事,即便内容相似,但细节和感受各有千秋。

二是尽可能使某个素材更趋于细致、具体、合理。很多时候,有些素材显得粗糙、笼统、模糊。于是,我们经常让其他同学根据的经验,设身处地地就此提出改进意见。说者用心,听者动容,往往能使大家都得到启发。

三是尽可能使某个素材在运用到作文中详略得体。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都要根据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而定。我们常常训练学生们将一个具体的素材,灵活地运用到不同主题的文章中,进行针对性地构思训练。

4.去粗取精

由于鉴别能力和思维水平等的限制,中学生们搜集到的很多素材往往存在良莠并存的状况。教师们如果能选取典型例子,训练学生分辨其中的可取之处,剔除没有价值的内容,就能逐渐提升学生的甄别能力,保证素材积累工作的意义。

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对过去一周的回顾中写了自己家里一连串“倒霉”的新事:冰箱坏了,空调电线被白蚁蛀断了,墙壁弄坏了要找人修理。这些生活琐事虽然真实,但粗一看确实没有什么意思。经过诱导,我们弄清楚了事情的具体细节——原来家里有了白蚁,蛀坏了墙壁,连电线也弄断了。爸爸和“我”找到白蚁在墙壁上进出的洞口后,先是一只只的碾死,再是用开水烫灌,白蚁却还是源源不断,最后还是找来专业人士,只消一点点蚁药便大功告成了。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他情节意义不大,灭蚁的过程才有意思,因为这恰好证明了“蛮干不如智取”的道理。

类似的训练旨在让学生明白,写作不等于记生活的流水账,不是照镜子式的实录生活琐事,应当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提炼和详略,这样的题材才真实而有意思。

(二)间接经历类素材的发掘与积累策略

1.广泛涉猎,择要搜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在写作时想引用某句名言或某个事例,但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常常因无从查考而遗憾地放弃。如果能指导学生养成择要整理的好习惯,他们广泛涉猎的结果往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专题摘记。

在广泛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分专题笔录下来备用。摘记的方式一般有四种:一是原文照录,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尽可能将精彩的原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像牛吃草那样,等日后有时间再“细嚼慢咽”;二是扼要概括,若原文较长,可以概括其要点;三是抄录精华,只选取最精彩的局部抄录;四是标示索引,若阅读的书报是容易找到的,就可以列出目录和查找的出处,以备日后回读。适合中学生的摘记手段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专用的笔记本,最好在前面留下数页制成目录,再将整个笔记本大致分为几个专题分开记录,如人间真情、励志进取、理想奋斗、想象世界、科技博览……切忌大杂烩式的乱记一通,最后难以查检;另一种是专用的卡片,事先也应按专题将卡片编号,用专用的档案袋或文件夹等收集好,经常性地回读与整理。

2)分类剪辑。

如果阅读的是可以裁剪的报纸、杂志,或者有条件可以扫描、复印,那么收集到的素材就更具有“高保真”的优势。可以用专用的文件夹、档案袋等分类收集,再按专题将有用的内容剪贴在一起,重新阅读时就能排除无用信息的干扰,品尝到精华荟萃的“大餐”了。

3)归档录入。

绝大多数中学生家里都添置了电脑,这也为写作素材的发掘与积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一方面,浏览健康有益的网页,从中可以筛选出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多个有用的文件夹,通过原文复制、网址保存、开通专用博客等方式,将有用的信息精心保存下来,比传统的摘录方式更加省时高效,也更便于日后回读查检。

2.有意视听,及时整理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若能做个有心人,在欣赏影视节目、外出活动、与人交流等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时时思考,必定能为写作积累大量可用的素材。

1)用心领略视听内容,及时梳理见闻感悟。

中学生们闲暇的时间有限,但若养成眼、耳、脑并用的良好习惯,也一样能收获多多。比如欣赏影视节目,虽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追看连续剧,但同样可以从新闻类节目中“足不出户而知晓时局”,从动物世界类节目中“了解习性而反观人类”,从文化综艺类节目中“开阔视野而触类旁通”,从名胜古迹类节目中“增长见识而心驰神往”……但这些见闻往往只能给人短暂的印象,若能引导学生们概述见闻、畅谈感悟、形成文字,常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留心吸收言语信息,适时整理趣闻轶事。

除教师、家长、同学外,中学生们通常有机会听到其他人的言论,如某个长辈回忆家族悠长的历史,或发表对时局现象的个人见解;一位亲朋讲述自己的曲折经历,或某个熟人的传奇历程;一名警察为全校师生进行普法知识讲座,或列举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数据;一个专家援引典型案例对师生们进行心理辅导,或语重心长地对师生谆谆告诫……虽然中学生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但通过他人的陈述,及时用文字加以整理,也多多少少能积累人生经验,丰富写作素材。

蜜蜂采集千万朵花的花粉,经过细细咀嚼,充分消化,才能酿出好蜜。建筑工人按图纸搬来钢筋、砖石等各种材料,经过精心的组合施工,精心搭配,才能建成大厦。只有引导中学生们以科学的方法日积月累有用的写作素材,并反复阅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写作中左右逢源,运用自如,为自己的写作开拓一汪源源不绝的活水清泉!

 

【参考文献】

①何更生《作文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②曹任云《头脑风暴全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