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教育应当给学生心灵留下什么?
面对当下一些社会和教育问题,我不断叩问自己:教育应当给人的心灵留下什么?
我们常说教育要“以人为本”,这是全社会认同的理念。但是,从实践层面上讲,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是“以人为本”?我想,“以人为本”,不是指一味地迎合人对利益的欲望,而是要突出对人的精神、心灵、情怀、价值、生命本质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生命发育的过程和未来生活,尤其是对人的精神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注。
我校刘葵老师说:“让教育自自然然地进行,就要与我们的生命同步,与生活同步。”她认为,“老师要做的是尽量将学生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起来,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真正地关注生活。”
二问:课堂中有多少内容在教会学生生活?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过好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我们的课程中有多少内容是在教会学生生活?
我常以为,教育的效果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教育的短期效果,例如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训练习得,也可以通过考试检测,其效果取决于训练的时间与强度。但是,这种技能的提高一定能为社会和人类带来美好么?
教育的长期效果,体现在人们心灵的陶冶、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些是要通过熏陶的方式来获得的,而这才是关乎其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决定因素。心灵的陶冶与精神的养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就是学校和社会上的教育者。这里所指的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所有成年人。所以我们常说,“以人育人”是教育的普遍规律。
三问:什么样的教育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根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认识到,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人脑神经系统发育或构建的过程。外界的适当干预是必要的,但是,违背人的成长发育规律的干预(教育),很有可能会造成人脑神经系统发育的失调或不完整,形成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缺陷,最终会导致人行为上的失常。
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学校教育应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为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和青春发育提供足够丰富的元素。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短期效果,还应注重教育的长期效果,将二者兼顾,才是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才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延伸阅读:
教育应当给人的心灵留下什么?
文|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常委)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下午好!
首先,祝贺刘葵老师教育思想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每一次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我们都会对教育问题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召开这样的研讨会,不仅有助于帮助老师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同时还为四中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学术氛围是每一位四中师生成长的沃土。
就在准备发言稿的时候,我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了一幅图片:一名男子驾车肇事逃逸后被警察截住,而他却劫持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与警察对峙。照片上,我看到的是一张扭曲的男人的脸和一把指向自己的亲生女儿的匕首,这个刚刚来到人世间只有两三年的女孩被吓得嚎啕大哭。几个朋友看了照片,都有一种想把这个可怜的女孩搂进自己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来给这个幼小生命一点点人性的温暖的冲动。此时,我又想起了在一次教育论坛上钱文忠先生讲的一个故事:他在讲《弟子规》中的“守孝悌”时,叫助手搜索一下最近一年内的“不孝、杀父”的事件,然后打印出来,作为反面素材。不一会儿,助手告诉他:打印纸没有了……再加上几年前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留学生刺母事件”等等,我们惊骇于这种事件在我们生活中如此频繁发生。听到这些超越了正常人想象力极限的事件,听到这些超越人类道德极限、确切地说是超越了一般高等动物本性极限的事件,我们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人类怎么了?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
我们注意到,那个用匕首指向自己亲生女儿的人,最多不过30来岁——也就是20年前的中学生,而那些“不孝、杀父”的孩子,可能至今还没有走出学校大门。这些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不由得使我们再次叩问自己:教育应当给人的心灵留下什么?我们的教育中究竟缺少了什么?今天刘葵老师的发言所回答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讨论发言稿时,她表达了一系列的教育观点:教育应当体现生活的主题;教育应当与生命、青春和生活同步;教育应当给学生打下善良的底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对生命的喜悦”,去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在清明节时,她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家庭的渊源;她利用作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趣;她让学生在“秋末冬初时体会一下外界的变化,用照相机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她还着意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命题时,教师一定要以“知识为二,情怀为先”,绝不能只顾赶知识教学的进度,对学生的困惑视而不见,错失现实中良好的教育契机。
我们常说教育要“以人为本”,这是全社会认同的理念。但是,从实践层面上讲,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是“以人为本”?我想,“以人为本”,不是指一味地迎合人对利益的欲望,而是要突出对人的精神、心灵、情怀、价值、生命本质意义的关注。“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的生命发育的过程和未来生活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注。用刘葵老师的话讲,“让教育自自然然地进行,就要与我们的生命同步,与生活同步。”她认为,“老师要做的是尽量地将学生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起来,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真正的关注生活。”她带领全班学生种下的“苹苹仔”、“果果妞”,表面看上去那些琐碎而显得幼稚的浪漫生活情节,其实正是生命成长、青春发育和形成人生情怀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过好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我们的课程中有多少内容是在教会学生生活?我认为,刘葵老师的教育理念,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北京四中的教育价值。在她的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体现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鲜活案例。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谈起几年前由于校长实名推荐所引发的一些议论。有人认为,“具有人文情怀”、“举止优雅”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评述怎能作为推荐上大学的理由?其实,就纯粹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评价人文情怀和举止并不比评价“五讲、四美、三热爱”更加虚无缥缈,我认为这番议论恰恰折射出了培养人文精神在我们的教育中缺乏认同,反映了人文教育在我们教育价值观中的缺失。何止是学校教育呢!今天,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功能的公共媒体上,不是到处充斥着兄弟相残的宫廷演义么?一方面是我们教育中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我们视听中的“充斥”,生活中戕害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怎能说与此毫无关联?
我常以为,教育的效果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教育的短期的效果,例如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训练的习得,也可以通过考试检测,其效果取决于训练的时间与强度。但是,人的技能的提高一定能为社会和人类带来美好么?教育的长期的效果,体现在人心灵的陶冶、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些是要通过熏陶的方式来获得的,而这才是关乎其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决定因素。心灵的陶冶与精神的养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就是学校和社会上的教育者。这里所指的教育着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所有成年人。所以我们常说,“以人育人”是教育的普遍规律。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短期效果,还应注重教育的长期效果,将二者兼顾的教育,才是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才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最近二十几年来,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科学的发展有可能带来教育模式的深刻变化。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认识到,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人脑神经系统发育或构建的过程。外界的适当干预是必要的,但是,违背人的成长发育规律的干预(教育),很有可能会造成人脑神经系统发育的失调或不完整,形成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缺陷,最终会导致人行为上的失常。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学校教育应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为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和青春发育提供的丰富元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葵老师是优秀的和成功的。她是深受北京四中学生爱戴的教师之一。虽然她为工作熬过了许许多多不眠之夜,失去了不少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但我还是认为,她一定从工作中获得了更多的幸福,并且我敢断定,她的生活情怀、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将来必定会传递给她的女儿。8年前,在征求对学校发展规划的意见时,她提出要“做幸福的四中人”,我们最终采纳了她的理念,并在工作中不断深化和发展。我想她是实践了这一理念的。当然,教师的成功,首先来自于自身的深厚学养。广泛的阅读和不倦的钻研,是她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几年前我听过她的一节讲评试卷课。一个学生问道,麻雀的“雀”和喜鹊的“鹊”有何区别?她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象形文字,以此来说明“雀”字的来源。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或她不应当仅仅能够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挑选语法错误、纠正错别字,等等,这当然是语文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但是教师的精神修养、情感、理想、情怀,他或她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态度、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也是教师身上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生活教育主要不是来自于书本,生活态度也主要不是通过说教、训练和考试习得,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是从老师的身上来感悟生活的,或者说学生是向老师(当然也包括家长及其他成人)来学习生活的。不论是教师是否承认,他或她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在客观上都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曾记述了与刘葵老师的一段谈话。她曾经在教师大会上说,自己除了要做一个好老师之外,还要做一个孝女、贤妻、慈母。我对她说,你讲的非常好,教师的生活是一本教材,要让学生读懂教师生活这本教材,教育学生成为孝女、贤妻、慈母,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做人的教育。如果有一天,我发现你教的女孩子不是孝女、不是贤妻、不是慈母,那一定是你出了问题,是你的教育出了问题。这就是以人育人。几天前,我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我将原定在上午的发言调到了下午。我向全体与会者道歉说,我之所以调整时间,是因为我要在上午与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朋友作最后的告别。请原谅我将这件事看得比这次演讲更加重要,因为我认为,发言次序的调整可能不会对会议效果产生太大的影响。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富有情感的人,成为有人情味儿的人,因此我必须首先做这样的人。在讲这番话时,我看到几乎所有人都频频点头。如果说,自然环境将决定人类生物学进化的方向,那么,教育应当决定人的精神发展的方向。在这里,我无意夸大教育的功能,但是老师们,我们的肩上的确承担着这样一份责任和使命。
最后,再次祝贺研讨会的召开,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祝愿每一位四中老师健康、进步、成功、幸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