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感知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形象的教具,富感染力的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结束后,多肯定,多鼓励,延伸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首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如《鸟的天堂》是有这样一句话:“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那“应接不暇”如何理解呢?先让学生读读前后文,前面说“……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后面说“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说说意思,最后大家讨论总结,学生很容易理解它在文中指的是“鸟儿太多了,看都看不过来。”由此,学生可掌握这种解释词语的方法:①读词语的前后文;②用一定的方法解释;③对词语进行通俗的表达;④与师生交流,检查正确性。
其次,教会选择学法,提高学习效率。如采用“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的方法,学习《草船借箭》;用“从重点段入手”学课文的方法学习《飞夺泸定桥》,用“从主要人物入手”学课文的方法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思源于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独立思考开萌动,逐步形成、日趋成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应给予鼓励引导,通过鼓励,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教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1、在文章的题眼处提问。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如《将相和》中的“和”,既然将相和好说明以前不和,那将相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呢?一下子点出了文章的关键所在。又如《飞夺泸定桥》的“飞”,《林海》的“海”等等,在文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引导学生在此处提问。
2、从关键的内容上提问。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章节。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内容的重复处提问。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者的感情内涵。
4、在内容的对比处提问。有的文章通过对比,表现中心。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小金花,本来一向刚强,妈妈牺牲了都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落泪了。这种对比突出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5、在课文的细节处提问。有些细节描写,能深刻揭示文章的内涵。如《第一场雪》写柳树上的冰条儿“毛茸茸,亮晶晶”松柏枝上的雪球儿“蓬松松,沉甸甸”,可提问:毛茸茸的东西怎么会亮晶晶,蓬松松的东西反而会沉甸甸的?经过讨论,使学生细致深刻地体会到冰条儿,雪球儿的形象和它们相对于特定附着物所给予人们的感受。
三、培养学生评点课文的能力
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字斟句酌,研究布局谋篇之后,进行圈点、注释、眉批、总评,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的分析和理解水平,而且要以把理解和表达结合起来,怎样指导学生在自读训练中评点课文呢?
1、圈点。学生自读课文,随时圈圈、点点、画画,把阅读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可供更深入地探索或交流,如生字难词用“——”,注意释义用“( )”,关键词语用“=”,好词好句用“﹏﹏”,疑难问题用“—?”等。
2、夹注。即在自学课文时,学生凭借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夹注解释。
3、眉批。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本的开头空白处及简要关键之处进行眉批,大致有:词语推敲,标点的用法,写法的赏析,层次的标示,段落的概括。
4、总评。就是在课文的末尾处,写出全文的中心,表现手法和文章特色。
俗话说:“予人以鱼,受惠一时,授人以渔,获益一世。”教师要充分挖掘育人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探索,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