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课的感觉来说,不少老师都喜欢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班级。因为活跃的课堂总是让人感到充满活力与生机,让人感到充满希望与愉悦。然而,活跃的班级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不如相对安静甚至有时还让人感到沉闷的班级,原因何在?事实上,有类似感觉的老师还不是少数。对待这样一种现象,做老师的还真的要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一下,分析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反思之一:课堂气氛活跃是脑子活跃还是嘴巴活跃?只要你认真观察和细心倾听,你就会发现其实学生活跃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非是个个脑子都那么活跃,而是嘴巴特别会说或是喜欢说而已。无可否认的是,喜欢有啥说啥,心直口快的学生都是属于外向型的学生,所以给人家的感觉就是快人快语,听起来比较舒服。但口头说的并非都是经过脑子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所以其说话的含金量还是不高的。
反思之二:是大多数人活跃还是少数人活跃?事实上,一个50人以上的班级班,只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比较喜欢说的话,就足以营造一种非常热闹的氛围。而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就被这些“活跃分子”代表了,而事实上这些“活跃分子”有些只是滥竽充数的,只是嘴巴比较勤快而已。但这已足以影响老师的判断能力,所以往往容易被这种热闹的现象所感染甚至所迷惑。如果不认真观察的话,就很容易认为学生的脑子反应不错,课堂氛围很好,课堂效果应该也不错。
反思之三:课堂中是否需要一节课都在活跃?通常来说,一节课的时间总量是40或45分钟。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学生都在热热闹闹的话,那么他们还有时间安静下来阅读、发现、思考、分析吗?一节课有必要都让学生在动口吗?
几点建议:
1.强化有效教学意识,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有事可做,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动起来。
2.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该动口时就动口,该动脑时就动脑,该动手时就动手。通常来说,学生个体的阅读、发现、思考、分析、比较、笔头表达都是在安静的状态下完成的,而真正需要口头表达的是讨论、交流与分享。老师只有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3.不要被少数“活跃分子”所迷惑,要让真正有实力的学生动起来并且去带动和帮助哪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困生在真实的互动中分享和收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活动。
4.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学会求真务实,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既要口动,更要脑动和手动。
5.让学生不但动在课中而且也要动在课外,因为只有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课中主要是理解、获取与探究而课外的重点是内化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