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转: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2015年04月06日 19:12:03 访问量:330
     曾经有人问我,化学应该怎么学,化学学习是否有捷径呢?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花最少的精力,而又学习的最好呢?以前也看过一些关于化学捷径一类规律的书籍,看完后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对自己基本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在这里,关于化学,我所说的不是捷径,因为学习一事,并无捷径可走,出发点都是相同的,终点也是相同的。就如爬山一样,你可以选择盘山,路途很顺,一马平川,但是绕来绕去,看似走了很多,但从位置上而言,走了那么一大圈,其实只是升高了那么一点,这种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就意味着学习就是练习,题海战术,做了很多很多的题,走了很多很多的路,看似在前进,其实很缓慢,如果你有条件,你可以开车上山,比如你可以请个家教,你可以买一些真正的好的参考资料,这样一来,虽然走的路相同,但是速度加快,等于捷径,但是如果选人或选材不当,可能延误你登山的过程,最不幸的是,如果登山车不好,半路抛锚或车祸,那真是误人了。

你也可以选择不从盘山公路前进,而是沿着山间小路前进,虽有找路攀登之苦,但也有前进之乐。和沿公路前进,这种方法辛苦了一点,但是成就感蛮大,能体会到苦中作乐。最大的优势在于,当你习惯了攀登,你就会发现后面的山路会比前面的山路更好攀登,你的技巧会更加熟练,你也最容易达到顶点。我认为,选择这种方法的人,往往相对懒惰。那么这种方法有没有捷径呢?也可以说有,从野草丛生、荆棘变比中找路,和沿着前人开辟好的路前进,所下的功夫肯定也是有所区别的。

上面的例子,其实就想说明一点,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完全的捷径是没有的,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你沿盘山公路的时候,给你提供一辆性能完好的车,在你爬山的时候,给你开辟一条最适宜的路。但是无论选择那一种方法,路还需要自己做,山还要自己爬,也就意味着,付出肯定是需要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哪天走在路上,发现天上掉下一东西砸着脑袋了,很有可能是板砖。

对化学而言,如何才能学好呢?根据我的经验,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浓厚的兴趣

这个虽然放在第一条,不见得它是必须的,只是告诉大家,如果你对化学有兴趣,你就有信心学好它,如果你对它没有兴趣,你要培养对它的兴趣。可能有点人会说,见了化学书我就头疼,看了题就不想做,怎么可能对它有兴趣呢?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不会,所以无兴趣。它的反命题就是,如果会了,就会有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做题只做自己喜欢的科目,往往自己喜欢的科目也是成绩最好的科目,这样一来,就导致一个结果,在相同的时间内,面临两个不同的选择的时候,往往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科目,而忽视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则喜欢的科目成绩越来越好,不喜欢的科目成绩越来越差,时间久了,就出了一个名词,叫“偏科”。

治疗偏科,就要用偏方。反其道而用之。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明白,我也问过很多学生,也和他们讲过这个道理。比如你特别喜欢数学,而不喜欢化学,所以在有空闲时间时,想做题了,潜意识里面就会想着,做点数学吧,然后拿出数学卷子,做的那个happy呀,都会,挺美。但是从最优化的角度考虑,当数学成绩达到一定程度时,比如,一百五十分的卷子,随便都可以做个一百三四十分,那么对数学而言,即使练习再多的题目,掌握再怎么精深的力量,最多在你考试的成绩中,也就提高十几分,并且这十几分还是很不保险的十几分。每个经过高考的人都知道,数学考到一百四以上时,再往一百五冲是一件多么难得事情。因为对化学不感兴趣,也就意味着化学很差,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也就能考个五六十分,此时如果你把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大大的移到化学学习中,每天花少量的时间维持你的数学成绩,那么你的化学成绩可能就有五六十分会提到一百、一百一十分,并且这个提法,会比你从一百四提到一百五容易的多。那么你可以多盈利五十分。所以,对学习而言,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最不擅长的科目上,才能使你的总成绩最好。

二、扎实的基础

坚固的地基决定了楼层的高度,扎实的基础也决定了你成绩的高度。这里所说的基础,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对前后关系的逻辑连接程度。

化学学习的最初阶段确实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以课本为依托,对整体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有人说化学是背出来的,这话虽不完全对,但是必要的背诵还是必须的。最基本的,至少你要知道二十多个个左右元素的书写吧,这里所说的二十多个,主要包括前二十号元素:第一周期H,He;第二周期Li,Be,B,C,N,O,F,Ne;第三周期Na,Mg,Al,Si,P,S,Cl;第四周期:K,Ca,Br。这是主族的二十个,Ar属于惰性中考的相对较少的,可以不用记。再加上一些常考的副族元素:Fe,Cu,Zn,Ag。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五个元素,至于其他的,属于是可记可不记的类型了。基本上最常见的就这么多了。这些元素,至少要知道它们的元素符号,中文书写,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要求再高点,还要知道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这些东西肯定是要花一些功夫背诵的。如果认真点背的话,应该不超过两天,就可以完全掌握所要求的这些东西。

可能有人说,现在考试的卷子上面,每个元素的符号,相对原子质量都有,何必要背呢?这就是学好化学和学不好化学的区别。当全部了解了这些元素后,就会发现它们所延伸出来的东西,不仅仅是表面背诵那么简单的。熟练掌握这些性质,就可以熟练掌握它们单质以及相应化合物的各类反应,你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可以进行的哪些是不能进行的。另外,考试是限时的,如果这些基本的背诵点都不会,每次见到这个元素或它们组成的化合物,都要去卷子第一页去翻看计算,那么有多少时间值得这么去浪费呢?

所以,这里所说的扎实的基础,就是要依托书本,多看多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在中学阶段,每学期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去翻看教材,在高三的时候,一年的时间,差不多把全套三本教材看了三四遍,并且当你在看------练-------看-----练…….这样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看完书上的概念再去练习,就会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练习到一定程度再去看书上的概念,又会对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下面举个例子。以前在学碱金属元素时,有一个最常做的实验,就是钠与水的反应。很多中学课堂上教师都演示过这个实验。课本中也有一定的介绍,试卷中也有很多关于这个实验的题目。老版教材书上的介绍相对详细,新版教材介绍很简单,主要是为老师要是演示设计。

原文是这么写的:“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钠的真面目。观察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这是书上的原文。

如果只是从课本上看这么一段话,加上老师的演示实验,你可能看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如果你做了一些和这个实验有关的习题后,你就会发现这段话,包括这个实验,处处可出题,如果你对课本很熟悉,习惯发散联想的话,就会想到很多很多的知识。

首先,表面有煤油,说明钠的存放是在煤油中,不能存放在水中,原因很简单,和水会发生反应,而很多金属和水是不发生反应的,所以,和很多金属相比,它的性质是活泼的;用刀可以切,说明它的质地很软;放在水中,飘在水面,说明密度比水小;融化缩成小球,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有“嗤嗤”的响声,说明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局部燃烧,发出声音并推动钠在水面运动;生成溶液加入酚酞变红色,说明生成氢氧化钠。如果发散的话,就会有下面的问题:有哪些金属是放在煤油中的?答案是活泼的,不和水发生反应的,那么Li可以存放在煤油中吗?钠和水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如果把钠和酸反应,产物如何?如果把钠和盐溶液如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又如何?等等等……

因此,当对书上的基本知识掌握熟练后,就有了发散的空间,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出题老师,你就可以处处出题挖坑,你也可以知道别人的坑在哪里。

这是我所说的第二条,不要把书本扔在一边,再好的复习资料,都没有教材好。要学会挖掘课本中的宝藏,这才是学好化学的立身之本。

三、明确的概念

在做好第二条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完善第三条:明确的概念。

当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很多知识点很可能是一知半解,并且当把书都读熟后,还是会发现很多题目不会做,还有的题目是看着会做,可是一做就错。这就说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知道了,但是并不理解。所以我才要求对书上的概念,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常考的概念,必须吃透它,不仅仅是知道它,还要懂它,理解它,最终应用它。

掌握一个概念的核心要素,就是要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是做什么的,它可以解决那些问题,它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它最容易出陷阱的地方在哪里。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下。

在老版的教材中,有关化学平衡的只有一个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属于大学无机化学内容,现在新教材把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也添加进去。关于化学平衡,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中学中的化学平衡主要涉及定性判断,很少有定量分析。要认识这个概念,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主要认识四点: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如果只是从这四个词去判断化学反应的移动,恐怕对付一些简单的题目还没有问题,但是涉及稍微复杂的内容,可能就不够了。那么怎么从这个概念中理解化学平衡的核心并且去很好的应用呢?这一块以后也会做专题介绍,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怎去理解才能抓住它的核心。

要理解化学平衡,首先要知道,只有对化学反应才有化学平衡,如果几个物质放在一起,不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无所谓平衡而言。所以,对于化学平衡而言,首先是要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它们的改变才能对平衡有影响。它们的改变有哪些呢?出去化合物自身内在的因素,从外部因素考虑,则主要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下面关键的就来了。这四个因素,是不是都是核心的呢?并不尽然。真正的因素就两个:温度,浓度。简称两度。可能有人会说,压强和催化剂呢?好多题目中提到这两个。听我下面分析。

为什么只要考虑温度和浓度就行,主要原因在于,温度决定化学反应的快慢,基本上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涉及吸放热,这个无需多说,按照题目所给套进去就可。第二个核心就是浓度了,也是最容易挖坑的地方。化学反应的快慢,反应速率的改变,都和反应物的量有关系,包括上面的压强,如果对于气体的平衡移动,考虑压强的话,很容易自己跳进坑中。如果知道了,压强的改变,说白了就是浓度的改变,压强变大,浓度变大,压强小了,稀了,浓度自然就小了。所以在做题的时候,只考虑浓度的改变就可以了。至于催化剂,记住一句话,不影响平衡,只影响达到平衡的时间,就可以了。举个例题:

例题:在一定条件下,有可逆反应N2+3H2 2NH3;ΔH<0。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加入氩气,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

B.加入催化剂,v正、v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同

C.增大压强时,v正、v逆都增大,且 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

D.降低温度时,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小倍数小于v逆减小倍数

在这个题目中,答案是A,如果对上面的概念理解了,就很容易选了。上面说了,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也就意味着其他的条件不变。A中加入氩气,它并不参与反应,虽然它可以改变压强,但不影响浓度,所以一切不变;B中催化剂的作用,显而易见;C中增加压强,也就意味着浓度变大,按照勒沙特咧原理,选它没错;D中降低温度,速度必须都降低,按照放热反应模式,反应向右移动,肯定是右边降得更多。

因此,深刻认识每个概念,很有必要。

四、清晰的思路

当所有概念全部转换为自己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安心去做题了。但是有的时候发现,做题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这个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题思路。总结一下,无外乎以下几条:

1、读题;

2、记住核心数据;

3、思考每个条件的用处,即这个条件可以得到那些结论;

4、思考要求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可以完成,解题的关键点在哪里;

5、将题目所给条件与解题所需条件联立,看需要哪些转换。

五、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化学的本质离不开实验,实验操作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而很多发散性的题目,往往都是以实验的模式出现,因此,对实验内容进行强化很有必要。这块内容等后面以实验的专题叙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