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语文教材理所当然应当“中国化”
2015年04月10日 10:05:34 访问量:314次
教师节前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对有关教材编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谈话格外引人关注。最近两天,围绕这一谈话,各方发表了许多见解。 其实,许多成年人,尤其是那些家庭中已经没有小学适龄儿童的成年人,还是从习近平相关讲话的报道中,得知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已经被“从课本中去掉”了的信息。对这样决绝的“去掉”,相信许多受到中国文化熏陶、受到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濡染的人,都会持“很不赞成”的态度。而这种“很不赞成”的态度,却并不一定是出于要“与领导保持一致”的动机,而是出于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爱。 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那些主张和赞同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人就不爱中国文化、不爱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因为从教育心理学及接受心理的角度看,对爱的浇灌,往往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而非一股脑的拼命灌输。这就是说,在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在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播下人们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爱之种子,是有不同途径的,也是有不同的“技术性”的手段的。 当然,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决绝所为肯定是不妥的。这样做,等于根本就没有在兴趣的土壤里撒下爱的种子。而另一个极端是以为在课本中增加大量艰涩难懂的古文,就可以传承文化,就可以让儿童生发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兴趣,那其实也是与“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做法殊途同归。以发生心理学的理论视之,这后一种做法,在根绝兴趣产生的机会方面,还要更坏于前一种做法。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虽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仍需所有中国人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呵护与传承。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凝结着中国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精彩华章。从这个角度讲,相信所有中国人,当然更包括那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都是中国文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传承者、喜爱者。 传承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却“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这种传承技术和兴趣培养途径的根据是什么,人们无从得知。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也的确是令人“很悲哀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去中国化”肯定是不利于中国文化之传承的。 对于教材编写者及其相关人员来说,“去中国化”的批评虽然直接尖锐,但也仅指“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现象而言,切不可随意对“去中国化”这个有具体背景环境的批评做扩大化的解释,尤其是不能做意识形态化的扩大化解释。有论者把此“去中国化”与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历史上的“去中国化”联系起来,与台湾主张独立的人的“去中国化”联系起来……这样的前挂后联,于教材编写者而言,简直形同欲加之罪,如果不是想搅混水、另存目的,至少也是糊涂至极。 中国的语文课本必须“中国化”,这简直没有商讨的必要。在小学课本中,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必须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课本中加进多少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这部分的比重在全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是多少,其中从低到高每个年级乃至每个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的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比重是多少,这都是可以讨论和研究的。
编辑:林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