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陈士同:老师啊,莫把教改当作顶戴花翎
2015年04月08日 19:37:07 访问量:308次
“各位肩负任务的老师,为切实发挥朝读的功用,改变朝读课上慵懒涣散、低效的现状,我们已利用夕会课组织召开了全校各班语文、英语课代表会议,统一要求学生朝读时一律起立诵读,举书于胸前,做到精神饱满,书声琅琅,读出精气神。有鉴于此,请要求、监督到位,下位走动、指导;语文、英语老师要明确当天朝读的任务,并写在黑板上。”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信息,心中真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姑且不说信息之长、措辞用点之严、考虑之全,仅就内容就可见肉食者的用心良苦。多元化的时代,在改革创新之风吹满地的当下,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事无巨细,只要或明或暗地与创新改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与时俱进,即使内容上风马牛不相及也无大碍。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盛行的改革创新之风可谓是无孔不入,无一事物可以幸免。至于其是否可以飞跃式变革,到底能够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另当别论了。 自孔子创立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始,教育成为关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产业。因为是产业,所以成为世人举目的焦点。正是这样,为了使其不成为诟病的对象,教育在守住本位的情况下,应时代之需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变革和完善。但是,不论如何改变,其核心轨道——培养人才还没有发生太大的偏离。这样,沿着教育发展的经络慢溯,其着实为不同时代培养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把一穷二白的国家从泥淖中带出,日渐褪去积贫积弱的外衣,慢慢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从这个层面上说,如果没有教育从八股取士的教育窠臼中抽身,不适时的变革创新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也许是饱尝变革带来的恩惠太多,被恩泽迷乱了心智,当时代车轮发出嘶哑的声音一路碾压过来时,原本清净的教育园地也时而阴风阵阵,淫雨霏霏,甚至是雾霾难散,置身其中令人窒息。因为以不被时代疏离的口号标榜,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人开口闭口不离课改;因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所以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内容,言谈和行事必须不离新时代的元素。一时间,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狂风大作;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学者对教学改革趋之若鹜,有的到了无以复加的痴迷和疯狂的程度。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敬业精神的表现,那么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无孔不入更彰显执着。于是,应时代之需、人们所好,杜郎口模式、郭思乐模式,翻转课堂、微课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充斥着世人的眼球。教育园地正是由于这些花样迭出的时尚新词的出现,而变得异彩纷呈、热闹非凡,而且这些新时代的教育产物其一降生就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似洪流般席卷华夏大地,大山隔不断,长河阻不绝。教育产业也因为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此情此景,教育管理者欣慰,教育者高兴,至于受教育者在这股来势迅猛的大风吹拂下表现如何呢?唯分是从、成功高于一切,物质化的时代催生的是躁动和轻浮,最终带来的是大师级人才的缺位。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更不是生活在当下的別里科夫,所以站在三尺讲台,我自不会抱定老祖宗的缠脚布不放。但是,作为站在一线的教书人,从职业的角度考量,面对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我们应该坚守住职业的本位。不错,在滚滚的时代洪流冲洗下,教育本身确实有许多沉珂痼疾,必须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其进行刮骨疗毒。但是,割除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进行抛弃和否定,而是要扬弃,即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教育是一种精神事业,通过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具有智力、情感和道德,而不是像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教育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是树人。而教师则肩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三重职责。可是,回归现实,审视当下的教育和当下教师所干的事情,因考试指挥棒横扫一切,评优评先压倒一切,所以高考梦工厂、高考集中营等频繁见诸媒体的头版头条;为了捞取名利的资本,学生在老师眼中只成为挣分的工具,没有了棱角与个性,至于博大的胸怀在很多老师的基因里已经消失殆尽。也正是在考与评两座大山的重压下,孩子成为教育执行者手中的,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情感与个性。从这个层面上看,教育真的需要经受刮骨疗毒震痛的变革和创新。但是这种变革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眼花缭乱,而是要正本清源。课堂属于师生的,是教与学的互动,是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钱梦龙这样的教育改革家;课堂上是知识和情感相生,心性与人格齐飞,是书香氤氲,所以我们呼唤赵谦翔式的老师。在教育的大观园中,我们呼唤叶圣陶、陶行知、于漪等教育的大家。因为他们知道教育应该立足于什么,应该抓住什么样的中心。一言以蔽之,他们在教育的圣坛上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够很好的给自己定位,能够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知识学习和人格塑造的关系。即他们可以应时代之需对教育进行适度的手术,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培养不同的人才。 变革是时代的必然,但是审视当下的教学,虽然变是主流,但这种变更多追求的是形式热闹与好看,却没有实质的内容。为了时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可以造出许多时髦的名词;为了与世界接轨,凡是外来的都是好的,所以可以不加甄别地照抄照搬,因为和尚都会念经;为了与时代相惜,所以要学习借鉴,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和方式不加辨别的植入到自己的脑中,然后外化成实际的行动,指导教学。对于这些,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不以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思维对待生活和职业。可是,面对外来的东西,在学习和借鉴的时候如果不从自我实际出发而盲目地模仿,只能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回顾历史,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闹剧警示过多少人。在教学教改的领空,我们在追求变革的时候,不能忘记自我而一味地效仿。多种原因所致,差距的存在是既定的事实,我们不能漠视差距的存在而盲目地攀比。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可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以指导;优质的教育对象,当然可以用前沿的方式进行训练。可是,如果只模仿其形而忽视了自我的现实,那是在做舍本逐末的傻事。 行文最后,我们再把目光投放到教育的对象身上。从劳动的分工上说,教育的对象是受动者,是被教育者和驯化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千变万化都是围绕他们展开的。也正是这样,作为教育的施动者,他们凭借优越的条件和地位可以在自己的三分地上任意逍遥。当然,他们之所以为所欲为是在迎合主子的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的。岂不知,种不好庄稼仅是一季子的事情,教不好学生则是一辈子的事情。综观时下的教育,树人、立人已成为空洞的口号,教育已经严重偏离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轨道,取而代之的是把教育对象作为捞取名利的工具。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进行人格和人性的剥离而进行工具性的驯化已经成为主流。这样的结果,经过驯化后培养的只能是精致的功利主义者。长此以往,换来的只能是龙种变成跳蚤的结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仅以精神劳动为本位的活动而言,教育追求的是慢工出细活,而不是急于求成。一旦人的思想和情感旁落,站在世人面前只能是一部能够呼吸的活机器。他们尽管能够运转,但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对他们已经失去诱惑。对他们来说,“生命诚可贵,分数价更高”则是信奉的圣经。 立足教育的本位,追求教育的本真。只有这样,那些跳梁小丑才失去市场。
编辑:林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