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你一个“家”—— 一个和谐的心理家园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家是心灵的港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几十个性格迥异的学生聚集在一个班级里的时候,我就自觉地充当起“家长”的角色。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有缘相聚,我们就是和谐亲密的一家人了,愿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度过快乐的每一天。
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师者必先心理健康。我首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完善自身人格,努力塑造“忠于事业、工作热忱、学识丰富、教艺精湛、待人友善、言行一致、开拓进取、追求创新”的良师形象,以自己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让自己的感召力化为班集体前进的动力。
其次,我着力引导学生找到“家”的感觉。一个学生的内心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他们具有同龄人的心理特征:敏感,注重外界对他们的评价、看法。因此,教师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不要疏忽那些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时时在关注他们,他们当中没有谁受到格外的“厚”待和“薄”’遇,没有压抑不快的体验。课余,我常常来到学生们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平和之心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谈心,努力做到课堂是良师,课外是益友,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民主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友好地相处。这样,给学生一种真切的“家”的感觉:平等、宽松、快乐,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二、给你一张“方”—— 一张合宜的心理良方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要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
在一个班级里,班主任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小学生性格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我在班里有意识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交往,丰富各种情感体验,促进自我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正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而培养起来的。
1、激励——培养自主自律精神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当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后,我就着手培养学生“爱家”、“护家”、“管家”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轮流经营起这个“家”来。我在班级里建立起动态的管理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岗位,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层面上获得锻炼、提高的机会。由于角色的不断变换,学生对“家”的认识深刻了,维护好一个“家”的意识就更强烈了,家庭成员间有了更多的谅解和支持,从而提高了自我调控能力,达到了一个追求和睦相处、“家”荣我荣的新境界。
实行竞争上岗,明确各自职责,相互监督,定期开展“优缺点轰炸”活动,使班干部正视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缺点,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自理能力,从而促使班集体“不用扬鞭自奋蹄”。
当学生们会“管家”了,我就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握这个“家”的发展方向:倡导一种合作竞争的精神。我在班里开展了“争创优胜小组”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各小组不甘示弱,奋勇争先,在学习上自发开展“一帮一”的结对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协调合作,学会了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了交往,学会了欣赏、关心别人,自我约束和行为调控的能力也增强了。
2、舆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正如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需要航灯一样,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不可缺少催人奋进的舆论导向。我充分利用班会课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结合班里的突发事件加以评议,引导学生对一些不良的心理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们对健康心理的认识。
如针对班里一个男同学欺侮女同学的事件,我组织同学对他的攻击性心理进行分析,大家都认识到这个男同学由于长期养成固执、任性、暴躁的个性,稍有不顺心就采取攻击性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这个男同学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表示了定会调控自我、矫正行为的意愿时,我顺势给这个男同学来个“优点轰炸”,委以 “值日班长”的职务,让他在参与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仅靠老师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始终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给你一条“渠”—— 一条畅通的心理渠道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往往出现许多明显的共同特征和心理困惑。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如果我们动辄扣以品质问题的帽子,就容易产生无的放矢、箭不对靶的毛病,教育不但不能产生实效,有时还会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的产生。
1、疏导——开启心理窗口
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急于对学生下定论,而应当进行耐心地疏导,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事件的始末,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前一段时间,我发现班级里有个别学生特别注重“外在包装”,如 模仿他人染发露脐,故意把皮带露一大节在裤腿上……对以上的种种现象,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批评,而是找部分同学谈心,发现他们是因为好奇、好玩而盲目地追求所谓时尚。为此,我不失时机地利用早会课、班队课启发学生寻找真正的美,迂回搭桥,旁侧渗透,有计划地开展集体心理疏导。学生在活动中幡然醒悟:一味地追求外在美,而忽略灵魂的陶冶,这祥的美是残缺、盲目的。
2、感化——唤起心灵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督促的严厉与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在一个班级里,总会有先进、中游、后进的学生,我总是一视同仁地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帮助他们自我解剖,正确地看待自己。当我们以赏识的眼光去观察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都很可爱,即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心理研究表明:儿童自我形象的确立是受外界暗示的。如果我们常常赞扬他们,多微笑、多关心、多问候,为他们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发扬光大其优点,他们就会体会到老师真诚的企盼,从而更加奋发向上,进入老师喜欢的“好学生”的角色。
我班有一个同学,学习成绩跟不上,平常表现差,同学们讨恶他,家长惩罚他,以致于他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抵触情绪。如何对他进行转化呢?首先,我努力用热情、爱心感化他。上课时,我经常提问他,发现点滴进步就及时鼓励他,使他感到“别人行,我也行”;课间,我经常找他个别谈心,点击他的心灵,耐心地听他倾诉。渐渐地,他对我的戒备心理消除了,开始主动和我接近。在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个同学的父母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他的学习、生活,一看到成绩不理想就严厉打骂,使他形成了一种攻击型的变态心理,并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情绪。我提请家长注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提高家教水平,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通过家校配合,当他取得成绩时,我趁热打铁,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并且鼓励他将这份成功与信心,向知识学习方面迁移。现在,他变得上进了。对此,我慨叹:后进生并非“孺子不可教也”。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更应懂得倾听的艺术。我利用写日记和召开交流会等途径,让学生倾诉喜怒哀乐,坦露心扉,及早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恳谈,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每位学生都微笑度过每一天。
总之,作为班主任必须善于抓住每个有利时机,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捕捉其瞬间的心理变化,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努力探索心育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有效地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孩子撑起一片心理健康的蓝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