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转: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转: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04月04日 00:16:47 访问量:986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一点与当今教育行政部门所提倡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做法不谋而合。其实,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 思品教育 心理健康

    作为一名思品教师,今年九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泉州市教育局在永春师范举行的泉州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短短十天心理专家们精彩的演讲和生动的案例使我眼界大开,那种震撼的感觉至今仍未消失。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下面谈谈几点做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同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人的学习生活到集体的校园、社会生活,从个人的行为准则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规范,从为人处世、品格修养到尊老爱幼、拥军爱国……这其中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教师要发挥教材的优势,紧扣教材内容,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
    在《自画像》一课的教学中,一女孩在自己的“小档案”中,写到“我的性格就是太胆小了,不敢主动发表意见。”在宽松、愉悦、生活气息很浓的课堂中,她竟轻轻地举起了手,我请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档案资料”,她娓娓道来,我就耐心地倾听着,专注地好像在聆听大自然美妙的音乐。我为她的勇气与声音而骄傲。当她介绍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孩子,谁说你胆小,这一次回答问题就代表了你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同时,也可以看出你积极向上。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老师相信你!”女孩开心地笑了,从她那羞涩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些许希望与期待。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恰到好处地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感的方法,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充盈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更有灵气,更体现其主体性,同样,也为其正确认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音像设备——移情

    鲁迅先生曾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造悦耳、赏心、移情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情感越来越被人疏忽,越来越被人淡忘,而情感恰恰是一个人行为的“指向标”,有了丰厚的情感做基础,人才会更有动力去干好某件事情。人的情感总是相互的,把教材的内容制作成形象、有趣、动感的画面,再配上能拨动学生心弦的音乐,来唤醒学生浮躁的心情,使其正确体验情感,并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父母的疼爱》一课内容简单,如果仅仅依靠教师一张嘴巴的讲述,学生对父母爱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原有层面上,不会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为了让这些视父母的爱为应该的孩子们能够了解父母的难处,体验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教学伊始,我就播放了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妈妈,然后,通过讲述父母对自己做过的而且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让学生回忆过去,进入课文情境,接着,我又播放故事《血奶》及歌曲《母亲》,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高潮,最后,我播放了一个班内孩子母亲的留言录像,这是一个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母亲对儿子说的心里话,当时,这孩子竟然泣不成声了,其他许多孩子也潸然泪下,整个班级都沉浸在了父母与孩子的浓浓亲情当中,孩子们回味着父母的爱,感动着父母的情。

    学生的心灵在情感的冲击下变得异常晶莹透亮,这样的教学应贯穿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始终。多媒体已成为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教师工具,它通过创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移情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而升腾情感,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三、参与实践活动——体验

   “社会即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生活相通,与实践相连,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等,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合作、探究、判断、分析等能力。

   《我送老师一朵花》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老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劳动,理解和体谅老师。而学生对于老师辛苦劳动的了解,仅仅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看到的老师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工作,对于老师内心的压力和在校以外的生活,学生不甚了解。在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辛苦进行细致地调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工,他们四人为一小组,两组学生调查访问中学老师,两组学生调查访问小学老师,两组学生调查幼儿园老师,剩下的几组随机调查。然后,拟定调查访问提纲:(1)工作量有多大。(2)工作以外的时间需要做些什么。(3)工作中最辛苦的是什么时候。接着,学生便可以实施计划了。计划的制定很多内容都是学生的意见,在真正调查的过程中,学生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小组联系人、采访人、记录或录音人、整理人分工明确,一应俱全,使采访非常顺利,很有实效;有的小组借助家庭的力量对被采访老师一天的繁忙工作进行拍摄,制作成了录像;有的学生父母是老师的,就和父母交流,请求他们来到课堂中现身说法。学生是主动活泼的,课堂是精彩纷呈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看到到了成功与失败的轮回,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受到了独立与合作的重要。真实的体验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

四、塑造自身形象——感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教师、家长、社会风土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道德高尚、幽默风趣、责任心强的品德与社会老师本身就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本人的模范影响作用,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这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实现很有帮助,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时,老师一个关爱的动作,一个会心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会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掀起感情的涟漪。

    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自身应学会谦让、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合作,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身先士卒,努力完善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更好更快捷地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只有将二者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广阔新天地。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