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激发 体验 升华

转:激发 体验 升华

2015年03月30日 19:29:22 访问量:573
     摘要:注重情感因素,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学生的情感一般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课文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要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情”导入、析文、升华,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最佳融合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因素 情境创设 激发 体验 升华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三个维度设计”。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注重情感体验”等要求。在“课程教学建议”中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必须伴随情感。她说:“教学若要成功,需情感为纽带。”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少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可见,注重情感因素,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而学生的情感一般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课文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只有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对同一篇课文,不同师生有不同的认识,对其隐含的情感因素的发掘就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需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依据文本创设不同的情境,引领学生合理的想象,以期辅助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一旦有所触动,就会情不自禁地“情动而辞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进入了文本的“情境”,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最佳融合境界,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感染并得以培养,也就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就以《老人与海鸥》一文为例,结合我校的语文课题——课堂教学研讨,谈谈对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不同的情境的做法。

  一、以情导入,激发情感。在教学课文的起始阶段,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产生学习热情。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的语言往往能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

  教学同一篇课文,一位老师是深情讲述美丽凄婉的《姑娘与丹顶鹤》的故事导入课堂教学;另一位老师则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出学习任务:课文中喂海鸥直到去世的老人名叫吴庆恒,在他去世后,报纸争相报道他和海鸥的故事,人们尊称他为‘海鸥老人’,市民自发地筹款要为‘海鸥老人’塑一座铜像,要我们帮忙设计雕像,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设计一座塑像?有什么根据?不同的导入方法,都是为了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以情析文,体验情感。情感是会文悟道的中介,是深化认识的“酵母”。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离不开对语言因素的品味。只有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悟出美妙之处、深邃之意,从而体会课文的意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1、启情于留白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为了表达的需要,更为了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便在文中留下了许多表达空白。教者应根据文本特点,抓住空白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设情境,训练语言,巧妙练笔;让学生植根于文本,想象于书外,使课堂情景交融。

  如文中“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老人在企盼什么呢?这就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在海鸥瞻仰老人的遗容后“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海鸥在老人遗像前会说些什么呢?这又是一个语言空白;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假设自己是一只海鸥,会对老人说些什么?这些都是教者解读文本后,根据文本所留下的空白,进行精心创设的情境。

  2、融入音乐启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老人喂海鸥的情景,感受老人与海鸥间的亲密与默契;观看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平时海鸥见到老人是无比快乐的,而如今老人不在了,只留遗像,海鸥惊恐、疑惑、悲伤,假设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只焦急的、悲伤的海鸥,会连声呼唤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真挚的感情!有的老师对课文内容并没有太多的讲解,而是通过音乐来唤醒学生深刻的理解。精妙的配乐朗读,使学生融入到悲伤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之深,甚至于让人有要落泪的感觉。

  3、借助插图启情。借助插图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的内容形象化,学生看得清楚,感受更真切。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看出老人动作多么娴熟,老人与海鸥的配合多么默契和谐;画面二:老人亲昵地呼唤着海鸥的名字,那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就似一章一章地演奏着的交响乐;画面三:老人和海鸥亲昵地讲话。一阵阵亲切喃呢的和谐交流。通过这三个画面来展示和谐的乐谱,和谐的歌唱,和谐的交流,最终突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种和谐快乐。三个画面,三首歌,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画面的和谐交融。

  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可以不需老师创设,而凭借着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进入想象中的情境。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在训练中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必要时还要加于有感情的讲述,以便于学生更充分的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三、以情内化,升华情感。情感的内化是一种对情感由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过程。在学生把握和体验了课文情感之后,应及时通过感情诵读、角色表演、复述训练等方式,使学生的情感向更高层次升华,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或说针对课堂所学重点,兼顾内容与写作方法,可以这样设计拓展应用:如果你就是白色漩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下来。也可以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这样拓展延伸:请你为吴庆恒老人设计墓志铭。这样不仅深化了文章主题,又再次感受了人物形象。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总之,情感激发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形成学习语文的源动力,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