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转:新课程,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蓝天

转:新课程,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蓝天

2015年04月04日 00:19:32 访问量:444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旧课程在很多方面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泉,流入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蓝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探索创新的时空,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让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精简教学环节,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蓝天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流程: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正音(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部分教师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舍不得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往往会蜻蜓点水还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为在这面面环环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有吸引学生思考的亮点,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去年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她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二是紧扣关键句子,理解人与山的密切关系;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大兴安岭“兴国安帮”的含义。整个设计教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课堂上,学生如果懂了,他的思维就要向纵深展开,而教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等于拉住他的思想不让其往“高处走、深处流”,学生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发展的机会。
  二、合理安排解答,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蓝天

     根据解答的难度我们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级解答即学生看书就可回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外表、神态?”,“作者看到这情景,心里是怎么想的?”等提问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二级解答即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如问:“从邱少云的动作行为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概括出他是一个严守纪律,视死如归的战士。三级解答即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如问学生“是什么力量使这位年青的战士在烈火烧身的剧大疼痛中坚强地忍受下来?”学生需要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四级解答即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如 “当时烈火烧身的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多个较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就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的等级,合理设计一些有难度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主动探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蓝天
    精简课堂的提问,适当提高提问的难度,并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了,因为在这疏旷的背后,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主动探究思考,是以学生创新的细密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疏旷。
    1、预留质疑的时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如在《凡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那样不好,凡卡为什么不趁他们去做礼拜时,偷偷地回爷爷那里去?”“他没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吗?可以偷一双穿着跑回乡下。”又如在教《小音乐家扬科》临结课时,我留了几分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扬科走进地主的食具间,仅仅是为了看一下、摸一下小提琴,为何会被打致死?”“扬科死后,为何睁着眼?”“为什么要写白桦树哗哗作响?”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性质,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增强解题效果。

    2、创造讨论的机会。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我校一位教师在上《鸟的天堂》时,向学生提问:“我们泉州也有类似书上所描写的大榕树,为什么没有“鸟的天堂”这样的奇观?”学生就讨论开了,谈到如何保护环境?怎样保护鸟类?再问:“假如你来到“鸟的天堂”你会怎么写文章呢?” 这样的课堂,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关注社会,善于把“时代的海水引入课堂”,真正体现出“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的道理。
    3、开拓求异的空间。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乌鸦喝水》一课,问;“你能想出更巧妙的方法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根吸管来,有的学生说把瓶子的上半部敲破……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我就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继而交流了他们各自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我发现鸡与蛋的关系”,“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开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出这些蕴含着创新潜质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使这些求异的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创新的亮点。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蓝天。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