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转: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2015年04月04日 08:37:42 访问量:325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如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当课堂上不可避免地发生与预设目标相背离的情况时,教师如何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去处理。是当面泼冷水,还是天马行空随波逐流?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掐断这根激起学生思考、积极探索的导火索,与学生一起深入感悟,在挑战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达成统一。

      一、转变观念,平等交流。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过程;而新课程理念则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教学《三个儿子》时我对第一课时作了如下设计:前半堂课重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半堂课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抓住一个关键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进行津津乐道地讨论着,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地回应着。

      生1:“老爷爷看见的是第三个孩子,因为他懂得关心自己的妈妈。”

      生2:“真正的儿子,应该孝敬父母,替父母分忧。”

      生3:“他的妈妈说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其实,我觉得这个儿子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有一颗孝心,孝敬父母是孩子的美德。”

      生4:“因为第三个孩子帮妈妈提水,使妈妈可以喘一下气,使妈妈的疲劳暂时释放一下,所以老爷爷的眼中,只看到第三个孩子。”

      生5:“不对,周老师,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他应该看到两个儿子?”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孩子附和着:“是呀!我们都看见了两个儿子。”简直出人意料,面对学生“不对,周老师,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他应该看到两个儿子?”这个压根没想到的问题,我没有指责孩子,更没有回避孩子的问题!只在瞬间地思考后,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整堂课下来,孩子洋溢在学习的快乐中,充满了鲜活与灵动。此时的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了提高。难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出石破天惊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我感到欣慰,因为我的包含、宽容,孩子们对文本达成了统一的认识。整堂课,我觉得他们是那么可爱,充满活力。真的没想到:他们对文本的感悟绽放是如此的绚丽多姿。虽然,我没有完成预设目标,但我觉得,今天的课,愈发显得生机盎然、情趣浓浓!

      二、多元解读,海纳百川。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西方体验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真正的对话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一个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读下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意象、人物。教师、学生作为文本的解读者,会存在不同的见解。因为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此做出的最好解释。当学生所悟到的与文本的意蕴、教师的理解产生偏差时,教师应用“宽容之心”去对待、接受和容纳,做到海纳百川。仍以《三个儿子》中教学为例来说明:

      ……

      我带着微笑,亲切地问道:“从你们的窃窃私语中,我知道你们看见了两个儿子,对吧?”

      许多孩子几乎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师:“刚才我们已经看到老爷爷眼中的那个孝敬父母、替父母分忧的好儿子。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你们眼中看到的另一个儿子吧!”

      生6:“我看到了那个唱歌的儿子。因为第八自然段写道:‘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桶水提得妈妈腰酸背痛,更何况我们小孩子呢?这个儿子是想用自己的歌声帮妈妈消除疲劳。”

      生7:“我相信歌声能消除疲劳。每次我取得成绩时,我妈妈总是说:‘孩子,只要你有出息,妈妈就是再累也不觉得苦!’当妈妈听到儿子迷人的歌声时,妈妈不禁为之骄傲,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就忘记了所有的疲劳。”

      生8:“我赞成他们的观点。那天,我妈妈在湖边洗了满满的一桶衣服,我怕妈妈提不动,就跑上去帮。可妈妈却说:‘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后再孝敬妈妈也不迟。’于是我灵机一动,就为妈妈唱了一首《妈妈的歌》,听着我的歌声,妈妈的脸上像一朵盛开的花。瞧,歌声会赶走妈妈的疲惫!”

      生9:“看文中的插图,妈妈笑眯眯地看着老爷爷,想告诉他,我的孩子提不动这桶沉甸甸的水,儿子是用歌声带给我快乐呢!”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的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真心的理解孩子,让他们有一角属于他们的天空,或许他们会学得更快乐,活得更充实,领悟得更为深刻。在本案例,我倾听到学生与预设教案不和谐的声音时,我没有去批评、否定,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赏识与快乐传递给学生。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不知激活了多少生命细胞,学生洋溢着学习的热情。

      当然,多元解读,海纳百川,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一旁撒手不管。对于一些明显的错误和看法,教师在表扬孩子大胆发言的同时,应给予及时、正确的引领。

      三、积极引导,智慧生成。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对文本的解读、对问题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局限。要想对话更为生动、有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课堂上出现课前未曾预设的内容时,面对异样的声音,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在故意“找茬儿”,教师应用自己的一腔真情细心地呵护孩子稚嫩的童心,积极引导学生,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微笑中得到成长。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师:“你们都有一双慧眼,老师佩服你们的见解。那你们为什么没看见那个翻跟头的儿子?”

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高高扬起,一双双小眼闪着亮光。

      生10:“他的妈妈曾这样夸奖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可是,既然他有那么大的力气,在妈妈提不动水的时候,却不去帮忙,只顾自己翻跟头。”

      生11:“是呀!那个翻跟头的孩子根本不顾妈妈的劳累,只顾自己的表演,真会炫耀自己!”

      生12:“我看文中的三个妈妈,表情不同。提水的妈妈平静中洋溢着幸福;唱歌的妈妈带着一脸的微笑看着老爷爷;只有翻跟头的妈妈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满脸失望。”

      我不禁欣喜万分,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我继续引领,

      师:“非常感谢你们,让老师看到了另一个儿子。不过,要是让你们在唱歌与帮妈妈提水的儿子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孩子,你选择谁?”

      短暂地思考后,孩子们神情严肃地举起手。一个孩子大声说:“我最喜欢帮妈妈提水的孩子,因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解除疲劳,妈妈最需要这种帮助。”

      一个孩子激动地说:“唱歌的孩子虽然提不动这桶水,但是,他可以帮妈妈一起提。”

      另一个孩子神情严肃,说:“我现在明白了,老爷爷眼中看到的儿子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儿子,那就是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好儿子。”

      面对“异样”的声音,教师要做到从容不迫:既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照单全收。教师应在短暂的思考后,找到突破口,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此时,教师的教育智慧显得尤为重要。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我们没有对“思想”与“智慧”的正确认识,我们就不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贯语)设想没有智慧的课堂,将如一潭死水,那生成就如“无本之木”、“无泉之水”,终将成为一种理想罢了。

      四、珍视学生,捕捉契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利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当我们听到不和谐的声音时,我们切不可呵斥他们。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学习资源,关键是教师是如何去看待他们,如果,教师对学生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的行为加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一涨再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大相径庭的想法。教师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定的教路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胆挖掘?其实,教师应善于把握时机,捕捉信息,切不可置之不理!而应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认知的升华;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的精彩画面。

      在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与学生对话时,在不经意间,学生往往会跳出我们预先设定的框架,令我们措手不及,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如果,将“预设”与“生成”巧妙结合,也许在精密中蕴涵细腻,在端庄中焕发灵性。上述案例中“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他应该看到两个儿子?”学生的问题偏离了教师的预设,但可喜的是,我并没有让“精彩”在不经意间溜走,而是及时地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对于生成的问题,我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学生在自由畅谈中进行思考、感悟,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他应该看到两个儿子?”像是个节外生枝的问题,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感知、领悟。在精彩的对话中,学生理解了“真正的儿子应该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在这种对话中,学生是积极的,生动的,感兴趣的,恰如“一江春水”富有活力。就如苏东坡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课堂生成亦如此,学生的灵感稍纵即逝,如果教师巧妙地捕捉住这种灵感,并让它变成一种有效的生成资源,课堂就会更加丰富、灵动,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力的乐园。

      理想的课堂时常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活的热情。课堂,是双向的沟通,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应给学生自由翱翔的蓝天;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他们的思维如潮般涌动。面对种种意外生成,教师应宽容、真诚地对待学生的纯真,机智地引导他们,让生成在课堂上熠熠发光,亮丽动人;让课堂少一份遗憾,多一份精彩;让课堂因学生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