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教学目标中的最佳教育点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找准最佳教育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懂事了》这一课,什么叫“懂事了”?(明白道理,不是只从自己出发考虑事情,能够想到事情的各个方面,想到他人等等。)教师要找准这课教学目标中的最佳教育点——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我们知道,是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哺育我们健康成长,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我们懂得的事情越来越多。教师及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深入学生中组织、引导、参与学生讨论,小组发言:有的父母从事拆房建筑;有的父母从事裁缝制衣;有的父母从事雕刻磨光等等,一天工作8到12小时,日日,月月,年年地辛苦工作很不容易。我们应该怎样做?应该给爸爸妈妈减轻点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收拾房间,不用别人提醒和催促就能完成作业;帮爸爸妈妈做简单的饭菜。这样,他们一定会非常开心,一定会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长大就意味着和小时候不一样,许多事情不用家长再为自己操心了。教师找准了“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这个最佳教育点,组织引导讨论探究,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受到触动,行为受到感召,心弦受到拨动,学会关心家庭,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责任心在儿童心中油然而生。
二、找准学生品德中的最佳教育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例如:“居家生活讲节约”这一课,教师提问什么是节约?节约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不攀比,不奢侈,不随意丢弃有用的东西。教师应抓住学生品德中经常出现“攀比”这一最佳教育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小组讨论回答小学生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攀比”。例如:看见其他同学戴上好看的发卡,自己也想要;看见其他同学戴上好看的新书包,自己也要买一个;看见其他同学穿名牌服装,自己也想要;知道其他同学有了新的游戏卡,自己就一定要买更多的游戏卡等等,其实这样做都是不对的,这样的现象是“攀比”。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认识、感受攀比错在哪里,应该这样做?攀比会造成浪费,生活上攀比对自己进步没有帮助,攀比助长虚荣心使人堕落等等。我们应该节约,节约就是要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既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也是尊重其他人的劳动成果。节约就是珍惜资源和爱护环境。既保证了物尽其用,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不攀比,讲节约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些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所有的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三、找准学生与社会的最佳教育点
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习、社会、祖国、世界是他们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找准学生与社会最佳教育点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我们遵守规则”这一课,让学生将课前收集的信息资料在班级上交流,说说学校、社会上有哪些规则?学校有《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社会有《交通规则》、《体育比赛规则》、《游戏规则》等等,找准学生与社会最佳教育点提问:你们喜欢跳绳吗?跳绳有什么规矩?你们经常玩的游戏还有哪些,每次都玩的很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有哪些规矩?如果不遵守规矩,游戏会怎么样?如果几个同学玩游戏时,不守规则大家会有什么感觉?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它是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要求,否则,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要有规则。如公共交通规则,体育比赛则等。如果不遵守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保护环境,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讨论举例回答。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白了:没有规则,生活会非常麻烦;没有规则,环境会受到污染等等。规则是抽象的,以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为教育点,使学生初步建立和树立规则意识,从而使学生对于纪律,规则等从“他律”上升为“自律”。达到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行为,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为他们的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学科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抓住最佳教育点进行教学,定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