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莫让教育之花变异

转:莫让教育之花变异

2015年04月09日 10:17:58 访问量:198
    自踏上讲台始,已有多年。正是这么多年的教书经历,我才切身感受到这块净土发生巨变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在总的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百花齐放,教育模式、教育流派群芳斗艳。在感受新教育给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带来挑战的同时,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把自己在不同教育阶段所教的学生放在一起比较梳理,然后发现不论形式如何多样、流派如何纷呈,褪去华丽的外衣,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两大类别:从本质上看有应试性的精英教育和素质性的公民教育两类;而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开放式的“散养式教育”和寄宿式的“牢笼式教育”两种。而把接受过不同教育的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才真正感受到教育对人格塑造、情性陶冶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才认识到一个受教育者其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和手段不同对其成长和以后的发展造成的巨大影响。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转型,应试性的精英教育应时代之需培养了许多应用之才,且在各行各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应试性的精英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之需,从理论层面其理当退出历史的舞台;素质性的公民教育应现实之需而成为教育决策者极力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说,公民教育更多站是在人的立场,把其视作有血有肉的生命存在对其进行教化,而精英教育则更多站在知识的层面,把受教育者当做没有主体意识的容器对其进行灌输和驯化。
  
  明确两种教育在形式及本质上的区别之后,接下来再谈谈“牢笼式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问题。社会的转型带动的是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公众思想的转变。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农耕文明的那种单纯和朴素已经远远不能和时代合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也被远远抛在了后面。面对花花世界光怪陆离的诱惑,新生代的公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于是,大部分青壮年义无反顾地与赖以生存的土地告别,把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在了大后方。而随着老人年事增高,身体渐衰,他们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日渐力不从心。这样,到了入学的年龄,留在后方的小候鸟被纷纷送进了学校,而且大部分是寄宿制学校,而这样的学校多半采取的是牢笼式管理。孩子进入学校,吃喝拉撒睡完全在校园里,学生的活动空间是典型的三点(学校、寝室和食堂)式;学生的生活方式,除了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度过,余下的时间就是在寝室里和食堂里;除了吃饭和睡觉时间,只有与书本为伴。而这里的书本不是社会百科、经典名著,而是教材和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对学生来说,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传道受业,就是课下独立的复习和巩固,并通过大量习题的训练以消化课堂所学,从而能够在不同层次和等级的测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好为老师增光添彩。这样,一天二十四小时,真正属于孩子活动和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已经所剩寥寥。这就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们除了需要知识的学习和接纳,他们更需要情性的滋养;他们除了要长身体,他们更需要长精神。
  
  而开放性的散放式教育,看似散慢而无所约束,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对学生来说,他们虽然也是三点(家、学习和社会)式活动,但是这中间的时空跨度得到极大的延伸。学生的生活除了正常的饮食和休息,增加了“行走”的机会,更有融入社会,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书山学海无边无涯,但那只是沉寂的存在,有的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感,有的甚至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显得不合时宜。而不时刻融入社会,不仅可以观世间百态,更能品味人生,而正是在这种观品中亲近了社会人生,拉近了与时代的距离,一旦与时代的疏离感被消解,以后不论处在何种阶层,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应对变换不定的世事。社会是一本大书,纳百川、吞万物,应有尽有。而正是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元发展的可能;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育”重在培养和教育,而不是强制和机械性地填充。至于“人”除了是肉体的存在,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只有从尊重人的天性出发,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其主体性的意识,他才有可能在良性轨道上健康地成长,才能为后期创造性潜质的挖掘打下基础。
  
  两种教育,是两个时代不同时期的产物,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两者非但没有实现彻底的割裂,反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虽然素质教育之风以吹遍角角落落,但是仔细审视当下的教育,填鸭式的灌输是随处可见,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见怪不怪的常态。因为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原本远离世俗和功利的教育也被覆上浓烈的铜臭味。这样的结果,纤细的管理者不是看学生素质的高低,而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多少;站在讲台的老师不是看学生是否快乐的生活与成长,而是看学生每一次考试的排名;至于教育主管部门则把学校考取多少重点和名牌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指标;在三座大山的挤压下,学生变成了真正待宰的羔羊。而经过失去主体性教育的培养,学生的棱角慢慢被磨平,灵性日渐消失,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整齐划一、千人一面。试问,经过这样的教育加工的产品,他们能够担当上苍所降的大任吗?为了顺应时代之需,我们应该“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只有让学生有了存在感,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有了自由的精神,他们才有可能成为重抖擞的天公所降的不拘一格的人才!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