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多样,文体殊异,从而也就决定了导入语设计不能千篇一“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场地、个人风格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导入语应该是各有特色、异彩纷呈的。这里,仅就笔者的探索心得列举六端,以求教于同行贤达。
一、解析课题意蕴,开门见山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文章的标题就是了解文章的窗口。因为题目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表现着文章的精神。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从解析题目入手,既可以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如在讲析《短文两篇》中的《不求甚解》时,教师可先板书课题,然后指出“不求甚解”通常被认为这是一种惰性学习的表现,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是应该有不断探索不断求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可本篇的作者马南村却堂而皇之地将它提了出来,并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这怎么让人家信服呢?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研读课文,并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从解析文章题目入手,引出质疑,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热烈的讨论,这样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顺利的进入新课。
二、采用联想手法,温故知新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材中常常有选材相仿的课文,碰到这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旧知,在温故的基础上,抓住有机联系导入新课。在讲授《出师表》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几天前刚学过的课文《隆中对》,提问:《隆中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回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强调指出:对刘备的知遇,诸葛亮一定是感恩在怀,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一直令后人称道,《出师表》就是力证。这样导入新课是顺理成章的,简单的几句话不仅回顾了前篇课文的知识,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再比如导入《变色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上学期我们学过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回想一下,于勒哥哥的一家人起先曾那么热切的盼望于勒回来,后来又为什么像躲瘟神一样地躲开于勒呢?通过提问让学生勾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金钱关系的回顾,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了解,借着这个已学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可以顺势过渡到新课《变色龙》: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莫泊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冷漠的惟利是图的社会,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契诃夫则将这种冷漠这种惟利是图演绎到了极点。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变色龙》。这种方法注重知识的衔接,一举两得,极有实用价值。
三、结合生活经历,讲述故事导入
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提到课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尤其是涉及到教师自身的一些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比如成长的体验啊什么的,学生表现的尤为感兴趣。因为平时学生了解看到的都是一个在课堂上上课的威严的老师形象,对于生活中的老师形象学生知道的很少,也很有兴趣去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点切入口适时的导入,说不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回,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讲了自己小时候一次离家出走引起爸爸妈妈恐慌的一个小故事,引入父爱的话题,然后说:父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我的父母亲是这样的,那么今天我们接下来要学习新课《背影》,朱自清向我们讲诉的是另一种父爱的表达方式。这样一下子就让学生紧紧扣住了《背影》的文章主旨,然后再让学生来阅读课文,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了。
四、创设教育情境,启发感悟导入
演员要将角色的心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需要创设一定的舞台情境,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小舞台的话,那么作为主角的学生,他们学习状态的发挥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交际活动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一次课上听到有一个教师在教学《芦花荡》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战争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教师然后归纳: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战争场面大多都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可是孙犁的笔下,你却能端着一杯清茶,心平气和地欣赏一场没有战火的战争,请欣赏《芦花荡》。这样的导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课文情境。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也可以借助绘画音乐的美育优势,创设学习情境。
五、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兴趣导入
具有吸引力的小说电视剧往往悬念丛生,所以能紧紧吊住观众的胃口。人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种好奇心,更何况是处在活泼好动期的中学生呢。要是教师在课堂开始适时地设置几个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关的悬念,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中《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喂——出来”原来是一个年轻人对着洞口的喊叫,却不闻回声,但最后回声还是出来了,原先扔进洞里的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作者的意思是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有一个老师在课的开始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准备了一个盒子,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这下教室里哗然了,老师变的是什么魔术,老师对着空盒子打开来“喂——出来”喊了一声,然后告诉学生魔术变完了,老师已经从盒子里变出了一个的东西。学生这下纳闷了,老师从盒子里什么也没变出来啊,怎么说有东西变出来呢。最后老师再说,同学们要知道老师从盒子里变出了什么,那就请看课文,课文会告诉你答案。学生的兴趣这下大增,就连那些平时讨厌语文的同学也认真的开始看课文,这就是悬念的魅力!事实上这位教师只是卖了个关子:从盒子里出来的是声音,课文中从洞里最先返回的也是那个年轻人的声音,声音都能出来,那么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能原封不动的出来,这样课文的主旨就不难概括了。既联系了课文,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六、关注学生情绪,实行随机导入
导入语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机,所以学生这一面是首先要关注的。学生在想什么,他们喜欢什么,追求什么,这些问题作为老师都应仔细的去留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个关注现实就是指要关注学生现状,找准学生的胃口,看看能否将他们喜欢的追求的话题巧妙的结合在课堂的导入语中。近几年,一种叫“街舞”的舞蹈形式悄悄流行,由于这种舞蹈出现在街头不拘场地器械而备受年青人的喜爱,尤其是学生群体。人教版七下中有一篇冰心的《观舞记》,这是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赞歌,街舞是来自日韩,体现的是异国风情,而本课所展现的优美的舞蹈也不是出自本土,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课堂的导入语中,必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开头:同学们,街舞喜欢看吗?(学生答:喜欢)确实,街舞那绚丽夸张的造型,简单整齐的舞蹈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很多人都想亲身经历去跳一回。其实,不光街舞很诱人,来自于印度的舞蹈以其娇媚的装扮,美妙的旋律也征服了很多中国的观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冰心的《观舞记》。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现实的另一方面是指关心生活实际情况,跟着时代的步伐走。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
上述各类导入,各有各的优势,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但是,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导入并不是越多越好,用的方法也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度,否则,负面影响也会大于正面影响。下面简单说说导入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种问题就是不设导入,枯燥乏味,认为新课主要以传授为主,不必在导入上多花时间。这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多见。第二种问题是对导入语过分的渲染,以致喧宾夺主,主次不分,毕竟导入只是课之前的一种渲染,一堂课就45分钟,要向有限的时间要效率,花过多的时间在开头导入上实在是有失估算。第三种问题是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偏离了重点,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过于牵强,明明你所说的导入语与课文没多大联系,偏要生拉硬拽,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发挥导入的作用。总之,课堂导入语无论如何去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都应考虑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无定法,课堂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就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对象面前也会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到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语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