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意义:
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之一,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写作是语文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文字表达能力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从学生的终生发展来看,一个乐于且善于动笔的人,无疑更适合社会的需求。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可能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个人认为:作文的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本质一样:并不在于我们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与技巧,而在于我们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一道理。
研究背景(动机):
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写作,这样一个表达自我,愉悦心灵的过程,何以成了学生的负担?为何我们每次布置写作,不悦就写满学生稚嫩的面庞?怎样才能让动笔成为学生的习惯?
王开东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够给学生写作的成功体验,就只能目睹学生的创作热情一天天消退,直至作文教学陷入穷途末路。
我想,学生之所以厌恶写作,一方面是学生观察、积累、感悟有限,作文成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还在于学生的习作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为此,我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一方面强调学生加强积累;另一面,积极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兴趣,力图为学生习作开辟一片自由天地。
具体措施:
1.指导阅读,增加学生积累。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很多人在创作中有过的体验。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此困惑更是拦路猛虎。窃以为:积累之于写作,简直就是磨刀与砍柴的关系!尽管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习作训练已经提早到了小学低年级段。其实,那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顶多只是书面说话,把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说清楚,就可以了。
对初中生而言,再作这样的要求未免过低。而且,经过小学多年的训练,该说的话老早说完,学生对于这种浅层次的写作早已厌倦。当然,不排除少数阅读经验相当丰富且有质量的学生,由于有良好的语言的熏陶,写作对于他们已是信手拈来,皆成文章,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然而,这毕竟是少部分优秀者,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大部分孩子都能在三年的初中学习之后,形成独立的写作意识,并具备与大纲要求相应的习作水平。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做大量有效阅读,并做适量的摘抄或读书笔记(后者针对较优秀的学生)。刚进初中,很多同学沿袭了小学的积累习惯,摘抄所谓的好词好句。个人认为,词句脱离了具体篇章,无所谓好坏。因此,我鼓励学生摘抄片段,篇章,这样更利于整体把握。同时利于学生模仿作品结构。(弊端在于学生摘抄良莠不齐,两极分化明显,给摘抄的集体赏析带来一定难度。)
摘抄量的安排:刚进中学要求每周1000字左右。一学期后要求每周摘抄1500字左右。提倡学生交流摘抄本。鼓励学生给摘抄本取一个精彩的名字。让学生在摘抄中也有再创造的快乐。
到初二时,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大量摘抄会让学生厌倦。加上一学年的积累,此时学生已经拥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一阶段,我主要做的工作是:在减轻学生书写负担的同时,适当加大阅读量,阅读书目由教师指定,学生可以在我校语文组推荐的100本书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做系统的阅读。争取每学期阅读2——3本。我们知道,长篇对学生的影响远比短篇来得深远。阅读布置下去,不能不闻不问,老师要每周定期检查阅读进度,并通过和学生聊天以及定期检查阅读笔记,来了解学生阅读的深度,对于阅读速度快,且有一定深度的学生予以张榜表扬。阅读笔记比较优秀的,经本人同意,修改后发表到班级的博客。
事实证明,此举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动笔兴趣非常有效。这一做法目前已在我校初二年级推广,等做法成熟后,应当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加盟。
2.巧于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若没有适度的练笔,学生也不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就需要老师有效的指导了。长期以来,我们不知道究竟该让学生写些什么。枯燥的命题作文学生早已厌倦,他们或者拿曾写过的题材来应付,或者干脆在网络寻找一篇,略微改头换面,交差了事。话题作文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是学生失去创造力了吗?也许,几年如一日的没有创意的训练方式才是症结所在。因此积极寻求学生乐于表达的话题,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话可说。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点,江北教师博客上的欧老师有这样一段话,我深感认同。
他说:作文命题者,首先必须熟悉学生的生活,洞悉学生的心理,“投其所好”。在如何激发兴趣、释放感情和表现自我等方面多下工夫,使作文命题做“犹如给爆竹按上药线”从而唤醒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说出的话是真话,写出的情是真情,传达的感受是切身的感受。其次,将作文视作是师生对生活社会人生的共同探索与交流,,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命题,使命题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种种体验的一次倾诉,成为从生活社会中获得感悟的一次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思想上的一次收获。
作文是要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学生在精神状态不佳或者懒散的情形下,是无法进行创作的。即便硬性完成老师的作文,质量也决不会高。我们评阅学生的作品,固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学生在写作时就粗制滥造,评价对他的影响也是极其微小的。这就需要有别的办法来激趣。语文界有一句熟话“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我在这里套用一下,“感受的心灵有多细,作文的笔触就有多深。”我自己写作有一个习惯,不强迫自己动笔,一个题材在心里沉淀下来,它不会消失,剩下的只是等待时机,寻找触发点,一旦有了提笔的冲动,就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而这类文章,往往是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同样,学生也有很多感受潜伏于内心深处,我们布置作文,就是 “钻到学生的心底去出题”(叶圣陶),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畅快淋漓。
3.重视反馈,让学生体验成功。
“文章是自己的好!”乐于写作的人大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学生当然如此。一篇作文写出来,最渴望的就是“点击率”。一般而言,学生每周随笔一到二次,习作两周一篇。随笔批阅较粗略,反馈及时。老师侧重看学生选材、立意与语言表达的技巧,批阅的速度较快,对于优秀的随笔,则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做成文档,并做必要的修改润色后,发进班级的播客。对于作文,老师要精心批阅,从标题、立意、结构、扣题、语言表达的巧妙等多方面来评价。
一般而言,优秀习作往往是多方面的优点均具备,而差一些的文章则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在评价过程中,我有意把评价尺度放宽,设置这么一些板块:语言的力量(表达精彩的句子,如巧妙的修辞);佳题如明眸(恰当且有内涵的标题);思想的火花(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且有一定的见解的。)等等。这样细致划分下来,学生的一篇习作中总有一些闪光点。作文批阅后,我会制成电子文档放入班级博客,同时,优秀的作品也会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示。双重的鼓励,带给认真作文的同学极大的成就感。这一点,从博客的点击率可见一斑。
此外,老师还应重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渠道,积极向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作品。这一点,目前我做的还不够好。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作品能在校外获奖或者公开发表,对其他同学的促进作用远比老师的鼓励更有效果。如2007语文报杯“独生年代”征文,我校参赛的20余名选手中,唯104班两人获奖,2008年“江北区书香伴我行”征文,204班学生参与热情与作品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平行班级。这里,固然有习作能力的差异,但榜样的示范作用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4.勤于动笔,重视示范作用。
“说破嘴皮,勿如做出样子!”我说了很多让学生动笔的话,其实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自己不会写作,总归是件尴尬的事情。我很钦慕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家们,像朱自清、老舍、汪曾祺等人,都曾做过中小学的教师,他们一边教书,一边写作。朱自清的散文集《踪迹》,大部分作品是在温州教书期间写成的。汪曾祺的很多小说和散文,都是在云南教书期间完成的。其实,做老师相对远离世俗,贴近书香,生活更宁静、更淡泊。我们是有时间把自己的感触化为灵动的文字的。现在网络非常发达,老师们基本有自己的博客,写作成了更简便的事情。只是我们要克服惰性,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在教育学生勤动笔时,别忘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如能常常从报刊杂志上读到自己老师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鼓励。我们何愁学生不恋上三寸笔头呢?
因此,在鼓励学生写作的同时,我从没放松自己的练笔。几年来,我坚持写博客,有意识地在日记中融入创作的因素,希望能起到示范作用,博客中的文章《最后的六一》、《飘飞的柳絮》、《槐树的怀念》、《豫中七日游》、《关于柯楠》等,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前不久江北教师全员健身赛后,我及时写下博客《健身记趣》,隔天收上学生随笔,就有人模仿了我文章中风趣的表达方式,还给我的博客写下了俏皮的留言,这无疑让我和学生多了一个交流写作感受的平台。近年来,我也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我的随笔《童言无忌》、《一片面包》有幸被《宁波晚报》副刊和《东南商报》改革三十年征文采用。《幸福的根基叫“接纳”》、《陪儿子读经典》等文字发表于《新侨报》亲子教育栏目,此外还有几十篇报道发表于《东南商报》教育周刊。)这对我和我的学生都是最好的鼓励。
已经或预期达到的效果:
1、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流畅写作,知道写作是表达思想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两年训练下来,学生的作文视野较之小学已大大开阔。这一点,从学生五花八门的随笔中可见一斑。
2、在写作实践中逐渐明白材料积累和作文修改的重要性。
在多次的优秀作文点评之后,学生们大多能认识到:一篇优秀的习作出炉,不仅来源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和有意识的积累,更得益于认真修改。有道是:“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习作,即便算得优秀,多少还是有瑕疵的,或选材不够精当、或语言不够简练,或立意不够深刻,或结构不够巧妙,或标题不够靓丽。总之,任何一篇习作,都是可以在修改之后更优秀的。我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文件夹,让学生把成功的习作制成文档,保存起来,一段日子后让学生回看自己的作品,一方面让他们再次体验成功;同时,给他们提出一些修改意见,鼓励学生完善自己的习作。
3、能区分纪实与想象作品,开辟了写作新思路。
作文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学生的文章完全忠实于生活,难免会流于白话或俗气。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生活语言和习作语言是有区别的,在创作中,他们仍难免有所混淆。这需要老师抓住契机,予以指导。
如:某次在我的课堂上,一位学生被蜜蜂蛰了,事后很多学生取材此事件,都写得不错,其中叶颖和芦颖君两位同学的文章尤为出色,更主要的是代表了纪实和想象两种迥异的创作风格。叶颖同学侧在纪实,以诙谐的语言写出了同学被蜜蜂所蛰的反应,运用了大量语言,动作描写。而芦颖君同学侧重在想象,她从蜜蜂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某个午后由于好奇,不小心闯入教室,一时忘形,落入一个男孩子的衣衫,不料遭受暴力袭击,痛苦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文章想象合理,尤其是加入了蜜蜂临死前对自己短暂一生的回忆,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也让想象有了现实的基础。
在周五的作文评讲中,我特意拿她们的习作做范文讲解,让学生明白纪实作品与想象作品的区别,体会想象给作文带来的无穷魅力。同时,我也选了一篇纯写实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并让大家回忆那天课堂发生的事件,学生回忆的结果是纯写实的文章几乎照搬了生活场景,写到作文中虽然可笑,但语言平淡,近于白话,缺乏文采,当然算不上优秀。这样,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的加工与提炼。几次作文评讲下来,认真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4.不少学生能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
进入初二后,部分学生有了更丰富的阅读和写作经验,创作热情也高涨。加上一年的共同生活,大家对彼此的性格也有所了解,个别同学开始以学校生活为背景,以班级同学为主角写故事连载。在老师的大力鼓励下,更多的同学开始了写连载的尝试。有的创作神话,有的写推理。这相对于短篇的习作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作欲望萌芽了,虽则作品还稚嫩,但谁能武断地说:这颗种子,日后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呢?
结论:
写作的愉悦性更多的表现为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与学生群体对习作中的闪光点、睿智的发现,热情的赞许,精当的评点,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欣赏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成果,这无疑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只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作品,扩大学生的文学积累,并寻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学生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他们一定会用最优秀的作品来回报老师。
附:某次作文批阅:
一.语言的魅力:
1、老爸年轻时总打扮得像个黑客,戴墨镜,穿黑衣,真是太帅了。“老爸!”“老爸!”我每天这样叫他,该不会是被我叫老的吧?应晓东《我的老爸》
2、从那天起,我就重新练车,练了一个星期,加上爸爸那长得让人汗颜的叮嘱,还有我的保证,我怎么能再出事呢? 戚垚《自行车,NO PROBLEM》
3、他们推来搡去,窗户好像长了翅膀似的,马上就告别了窗框,飞到了教室后面的绿化带里去了。 曹鲁璐《窗户越狱记》
4、火箭升空了,它的尾部冒出绚烂的火花。这不仅是火花,更是中国人的激情与骄傲。 胡夏雷《神七升空》
5、突然,窗户像被施了魔法似的,无声地、笔直地向下飞去,直到一棵树敞开胸怀迎接它的新伙伴。三位肇事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户,呆若木鸡。马宁昆《飞窗悬案》
6 、它不厌其烦地摘下树叶,一片又一片,直到剩下孤独的树干。一片片叶子带走积虑的哀怨“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秋天,该是大雁门迁徙的时候了吧!成群地,飞翔于蓝天,直达到目的地。 傅佳奇《秋风依然》
7、老师骂我时一点也不吝惜力气。我觉得全班的目光都聚焦到我身上来,我觉得都要被他们的目光给烧焦了。
我看到老师的脸发白,他用一种很复杂的眼神看着我,好象有股寒气直刺入我的后脊梁。我身子一缩,很快就回到了我的角落里。
很多人说,写文章的人呆若木鸡,而学画画的人又不务正业。而我是怎么回事?我是不务正业的木鸡,还呆呆的?郁闷啊! 芦颖君 小说《特长生》的片断8、狂风骤雨疯狂地横扫着,我想,就差一位念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诗人撑着油纸伞在雨中优哉游哉地漫步了。 芦颖君 《云的幻想》
9、下雨天,我喜欢品读散文和诗歌。细雨敲窗,声声朗朗,绝妙精美的诗句,清新脱俗的文笔,让我沉醉,使我痴迷。在寂寞的雨季回味生活,在荒芜的心田播种希望。 叶颖《我要说声“谢谢你”》
10、我拼命地赶作业,为的是不开夜车,要不然,第二天瞌睡虫就会满脸爬。吴越 《苦 夜》11、看见作文本上一片空白,我的大脑也一片空白,仿佛置身茫茫的大海中,不见一片岛屿,没有一点生的希望。 马津津《扑朔迷离的写作思路》
12、一到下午,天就变了脸,风和雨在窗外呼啸,雷还时不时和我们开开玩笑,以吓唬人为乐事。 江宇航《西北风的滋味》
13、“轰隆隆”,老天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接着,就听见班级里传出一阵超过120分贝的尖叫声。 绳章晋《老天发怒》
14、早晨是一个令人充满幻想的时间,当阳光刺破雾布,露珠还不舍地挂在草尖上。汗水出来了,鼻尖上一颗颗小小的露珠正跳着伦巴。我骑着自己的“奔驰”,飞速地奔向学校,越骑越快,发丝贪婪地舔吻着脸颊。 乐韵《面具》
二.思想的火花:
1.日记里可以储存被搁浅的思想。杂货铺什么都卖,卖的是实实在在的物品:日记本里什么都放,放的都是存在过的思想。日记是只属于自己的杂货铺。 王嘉瑶《日记随想》
2.当时我幼稚地想:如果几万年前非洲的古猿不下地行走,那也将不会有人类,也不会有我,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 卢宁《来到世界的目的》
3.生活有时就如同游戏,有游戏规则,当然也有角色选择。 乐韵《面具》
4.秋,是美的,只是美得深沉,美得寂寞,美得苍茫。傅佳奇《秋风依然》
三.佳题如明眸
《自行车,NO PROBLEM》——戚垚
《苦 夜》——吴越
《秋风依然》——傅佳奇
《面具》——乐韵
《特长生》——芦颖君(此文2010年发表于《赢在作文》一书)
《窗户越狱记》——曹鲁璐
《柠檬田径》——李扬扬
《咖喱小兵》——冯涛涛
四、本次优秀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