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病源
我曾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武汉市最年轻的中学校长,广东民办教育最早的拓荒者,做过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区教育局科长、市教育局处长,如今是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三十年独有的教育经历,对中国基础教育应有发言权。
中国基础教育病源何处?我不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是世界最好的基础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活动,我们现在最大的病源恰恰在于迷失了本质追求:中小学沦为知识堆积场所,沦为智力累积场所,沦为技能训练场所。基础教育没有真正关注和有效培养人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有人有心关注,却不知道如何培养,向什么方向培养。
成功的教育,往往以宗教活动让学生学会宽容、博爱;以通识教育(涵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让学生热爱国家民族,认同核心价值;以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关心、合作、尊重。而中国基础教育至今未解决好价值观的建构问题,未解决好人生观的建立问题,未解决好伦理规范的养成问题,未解决好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问题。基础教育基本缺失了“养心”功能。心无价值,心无信仰,心无理想,心无梦想,“无心”何谈教育?
在国人心目中,道教异化为扶乩算卦的工具,佛教异化为求官、求财、求色的工具,西方宗教给中小学生留下的是圣诞的狂欢,美育长期被功利化,历史教育边缘化。
困惑中,我回望中国传统文化。四次向国外学习的结果证明,核心价值观在本土而不在他乡。一次是洋务运动,学技术——船坚炮利救不了中国。二次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学政治——收获腐败和专制。三次是阶级革命,学到了苏俄社会主义模式。四次是改革开放。
100年过去,很多人并没有学会现代文明的民主、自由、博爱,没有学会美国人的真诚,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优雅,没有学会法国人的浪漫,没有学会德国人的严谨,没有学会瑞士人的精确。
为什么?理由:其一,传统文化是土壤,离开了土壤再好的种子无法移植,移植了会水土不服。其二,传统文化属根本,是养心养神文化,只学科学技术,不可能神形兼备。其三,传统文化融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了文化基因,成为文化潜意识。丧失文化记忆,人的内心很可能丧失价值感,行为模式会失去最起码的规范。所谓的“保守主义”证明:伟大的传统必然有深远的智慧。
生路在何方
必须回望孔子。孔子开平民教育先河,把教育从宫廷转移到民间,让教育独立于体制之外,给平民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孔子开全课教师先河,是语文教师、政治教育、历史教师、哲学教师、艺术教师!
孔子开素质教育先河,从“六经”的角度看,《诗经》是文学教材,涵盖了爱情教育、伦理教育、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等丰富的内容。《尚书》是政治教科书、法律教科书、管理教科书。《礼》是道德教科书,也是社交教科书。《乐》是音乐、美术、舞蹈教科书,涵盖当今美育的全部内容。《易》是哲学教育,是方法论教育。《春秋》是历史教育,也是价值教育。
从“六艺”的角度看,《礼》教会人生存、交往、交流的本领;《乐》教会人涵养性情的本领;《射》教会人射箭等军事本领;《御》教会人驾车的本领;《书》教会人考察文献和认识文字的方法(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的本领;《数》教会人数学思想和方法。
孔子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当今德智体美劳的所有内容;但是,与当今课程体系最大的区别:一是孔子没有将任何学科边缘化,二是没有用所有学科的成绩给学生排名;相反,孔子敬畏生命,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其弟子性格各异,优势各异,成就各异。
而当代教育,几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追求“全面”发展,小学语数外排名,初中语数外理化政排名,高中则根据文理科总分排名;十二年教育沦为十二年训练,十二年排名意味着十二年教育求同,意味着基础教育培养了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梦想、没有情怀、没有个性、没有特长的标准件。
所以我认为,所谓全面发展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大伪命题!少年儿童的心智发展、世界观的建设、价值观建构、人生观形成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把握准确则事半功倍,错过关键期则事倍功半,甚至根本不可能成功。中国恢复高考37年,大师不见,不足为怪。
既迷失了本真,又缺失了个性,教育整体之成效不言而喻。目前,无论是义务教育的阳光评价、绿色评价等,还是五花八门的高考改革,其价值取向依然围绕着“全面发展”的伪命题做文章,依然围绕着迷失本真的知识、技能做文章。这样的改革,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中国教育将偏离教育本真本质越来越远,也势必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以《论语》等典籍来医治痼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线、主体和主导,以《论语》为基调、底色和元典。
《论语》承载以人为本的哲学、以民为本的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入世的传统、厚德载物的担当、天下为公的理想、尚中贵和的思维、博爱泛众的胸怀、勤劳简朴的性格、家庭中心的伦理、家国一体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养护师生心灵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论语》承载的以生为本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情怀、因材施教的方法、全面发展的课程、尊重个性的取向、慎独正己的修身、反求诸己的态度、积善成德的路径、君子人格的激励等等,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应该传承、必须传承、必要发扬的永恒的教育智慧。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拉穆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我深以为然。教育不能改变世界结构,教育不能改变世界的贪婪、腐败、暴力。但是,教育却能改变自己,却能改变人心。在基础教育中,孩子与老师们一起读《论语》等优秀的中国经典,来实践有“心”的教育,是可以实现的。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可以重建文化自信,可以重建精神家园,可以优化文化场域,可以养护师生灵魂,可以促使教育重树有教无类的情怀,重拾因材施教的传统,重归精神活动的本真。这些,恰恰是中国教育生路所在,出路所在,活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