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案”导学摭谈
2015年04月09日 10:52:57 访问量:390次
“学案”是学生学习文本,解读作者心灵,进行自主学习的桥梁。学生如何在这座桥梁上行走自如,与师生共同合作,共同使用“学案”的效果有密切关系。 一是把“学案”当作指南针,指引学生正确前行。 把“学案”当作指南针,关键取决于教师编制“学案”的情况,如果“学案”设计思路明晰,框架结构清楚,条理性强,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引入,学生通过自己解读,就能自主感知并大体了解文章脉络。例如《散步》学案中设计的3个学习目标:1.解读文意,领悟以小见大的构思美;2.品味赏析,揣摩清新朴质的语言美;3.体验感受,体悟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品味”“体验”“解读”这些动词告诉学生此文要学习什么,把握什么,知道什么,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把“学案”当作航船,带领学生正确航行。 “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就是让学生提前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并非教师撒手不管。相反,教师要把它当作航船,带领学生正确航行,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一些技巧复杂、探究有困难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方法指导,让学生悟出规律,总结出经验。这样,学生在航行时,能自己斩波推浪,到达彼岸。例如《散步》探究赏析部分设计的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次选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句段,细细品味其对人物的表现作用。”怎样品味,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把握不准。这时教师的引航就至关重要。教师把“本文推荐赏析语句的方法:多角度赏析、替换法、比较赏析”呈现在“学案”上,学生可根据示例引航,不仅品评到很多优美的语句,而且还能快捷地解读文本,掌握文本,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三是把“学案”当作探照灯,照着学生继续前进。 利用“学案”上课,主要目地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各方面的能力,才能用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思索问题的角度就能深入切入点,有针对性有层次地突破难关。所以,“学案”要始终当一个探照灯,照着学生坚持不懈地前进。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积累迁移部分设计这样的问题:“用学到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作人物速写。”这个问题的设计,不仅延伸文本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而推出,只要以后遇到人物描写,学生就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就耳熟能详了。
编辑:林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