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贴近生活 写出自己

转:贴近生活 写出自己

2015年03月28日 09:06:23 访问量:499
    孙绍振教授,很久以前就听过他的大名,几年前也听过他的一次讲座,受益匪浅。他是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一大堆的头衔罩在他的头上,光环四射,但我觉得他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

  讲座中,孙教授结合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全体语文老师作了《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他认为“找到自我”是写作教学的目标,而且是最重要的目标,至于能不能找到是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内在感受的表达能力有局限性,直接用语言表达是有困难的。比如,孙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的一篇学生习作《我的梦想》,那个愿意做“狗”的孩子与现成的话语冲突太激烈了,他愿意当“狗”就是他内在“我”的无拘无束。又如萧红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她在《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关于“自由”的表达就是它内心的感受,这是所有写作人应当努力的一个方向。

  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找到“自我”,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自我”这个目标的话,就有可能会失去自我,讲现成话,成为一个习惯,成为一个本能,这样写作就非常盲目。因此,孙教授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贴近自我,找到自我,克服套路,这既是写作者一个最初的出发点,也是一个最终的目标。“自我”非常重要,但要真正找到却是非常不容易的,非常可贵的,有的作家一辈子都找不到,譬如一篇三年级的课文《一面五星红旗》,文章中“我”就是伪“自我”——在美国,一个孩子没有在大人监护下漂流,是违反法律的;一个孩子为了保护国旗不要生命是违背人性的。这样的教材会毒害青少年,让他们失去“自我”。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找到自己,唤醒自己,升华生化自己,提炼自己的,落实到写作上,不一定要找到“自我”才可以写,也可以在写的过程中寻找。但是弄得不好,在写作过程中要就会不自觉地丢失“自我”。

  总之,一面丢失“自我”,一面寻找“自我”,在写作教学和日常写作中是正常的!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