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425项试点项目,虹口区教育局承担了“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项目的探索实践。至今项目实践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日前记者就项目的实践探索专门访问了虹口区教育局常生龙局长。
《上海教育》:虹口区能成为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的试点地区,您认为有什么优势和基础条件?
常生龙:虹口是上海的文化大区,也是教育大区,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探索方面更有自己的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分层递进教学、小班化教育,本世纪初期开始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及最近几年的“指南针项目”国家青少年基地建设等,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项目的实施也为我们积累的承担重大实验项目的经验。虹口区长期重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在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无差异配备、学校信息化课程开设和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这些是该项目试验落到虹口的主要原因。
《上海教育》:教育局层面“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的抓手有哪些?
常生龙:抓手主要有三个。一是夯实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的基础,包括升级“校校通”宽带,实现千兆到校、万兆主干的虹口教育城域网,校内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区域师生的基础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共享规范,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选择适合的学习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资源的存放、提取、加工和分享。
二是解放教师,重点关注三个领域:教学资源的建设、积累和共享;配置最先进的设备和软件,方便教师进行操作;重视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工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式。学科教学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学习流程的再造;二是更加关注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开展学习。
《上海教育》:项目名称中提到的数字化课程环境指的是什么?数字化的课程环境如何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常生龙: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环境是课程的四大基本要素。数字化的课程环境,就是指由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智能化的交互方式、大数据的分析支持而形成的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包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等组成的物质环境,教师、网络维保团队、数据分析专家、教育专家等组成的技术环境,以及由目标、任务、价值观等等组成的精神环境。
数字化的课程环境,将促使教育的大格局发生巨变,也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巨大的改变。大量的学习资源,将通过视频、PPT等多种方式公布在网络上,供学生选择学习。教师只有从原来的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才能驾驭今天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习为中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展开学习;学习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不同区域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和交流,会让学习更加富有魅力。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随着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将逐渐成为常态。
《上海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从已有试点学校的经验来看,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从中受益?
常生龙: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习以为常后,任何新的改变都会让自己感到不自在,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让教师更好地参与进来,需要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有便捷的技术,不增加教师的负担;二是有专业的引领,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的作用,让他们率先成为示范者、引领者;三是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让他们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我们正在实施的“玩客玩课――学科应用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目的就在于此。
《上海教育》:推动“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和虹口提出的绿色生态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常生龙:简单地说,“绿色生态教育”就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教育。在我们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有不少难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比如教育公平问题、因材施教问题、减负增效问题、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建设“绿色生态教育”要突破的瓶颈。“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使得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充满了希望。比如不同学校优秀教师的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可以通过幕课和翻转课堂等方式,让众多的学校一起来享受名校名教师的教学,减少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和障碍,让因材施教有了可能;基于网络平台支撑的学习评价系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的成效,避免作业的重复劳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更加意义的事情,为学生的创新素养夯实基础。因此,“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的过程,就是践行绿色生态教育的过程。
《上海教育》:在您看来,虹口的改革试点,产生了哪些积极意义和价值?
常生龙:就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实践我们初步探明了大型软件系统建设极其复杂;硬件配置需要重视设备的成熟与稳定,关注与周边外设系统、各类教学应用软件的协调性。
就区域推进的工作策略来说,通过实践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区域整体推进的工作。确立了让学校和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索、鼓励基层学校和学科教师的原创性的项目推进原则。一方面,项目本身就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和探索,才有可能找到较好的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基层学校和教师只有自己感兴趣的改革事项,他们才愿意花费精力去研究。从而激发了一大批教师探索教学改变的积极性。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试点校教师们自然受益匪浅,其他学校的教师也通过各种展示和观摩,看到了课堂改变的积极意义。在寒假期间举办的翻转课堂微视频培训活动中,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们积极寻求改变的意识,让我们看到了该项目在区域普及的可能性。(此文发表于《上海教育》杂志2015年4A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