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换个角度天地宽

转:换个角度天地宽

2015年03月28日 09:20:30 访问量:436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一般要包括预习提纲和小组学习提纲,这些题目主要是围绕课后习题来设计的,答案在一些教辅参考书上基本都能找到。预习时学生抄抄答案,在班组交流时再读一读,学生学得十分轻松。但这样语文学习我认为是“伪学习”,课堂缺乏学生的主体感悟,缺乏学生的情感投入,缺乏语文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对话”与“交流”。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语文素养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课文不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冷静分析和解剖的对象”,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情情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情境、场所和空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行有效的“对话”与“交流”,那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情感是否共鸣,是语文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要素。如何体现学科特点,激发学生情感,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通过对“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想在自学提纲中换个角度设计问题可能是一条新路。请看下面案例。

  县教研课上,一位教师执教《巨人的花园》。其在备课时围绕课后问题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题目是:

  1.找出花园前后变化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花园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他又从小男孩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他心里为什么火辣辣的?

  3.巨人醒悟后是什么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对巨人说些什么?

  在教研组备课中,我们认为《巨人的花园》是一篇内容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童话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如果用上述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内容,势必又成了文本分析,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披文入情,情动辞发”。因此,我们建议执教者换一个角度来设计题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拨动学生心底的那根“情丝”。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问题设计的关键词为“喜欢”:

  1.巨人喜欢花园吗?为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巨人喜欢孩子们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喜欢这个巨人吗?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有老师提出,这些问题能算问题吗?这不需要教师教就有答案了,这样的学习还有意义吗?经过讨论,大家取得共识,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学生的主体感受来设计的,预计学生在学习时会积极主动。因为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要到课文中去寻找相关词句和语段,要把语言材料转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说服他人,通过朗读展示出来。这样的交流,不会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不会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学生自由地调动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调动自己心中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感受。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执教后,确实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这一成功的经历促使我思考,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常常习惯于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脱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那么,能不能从课文重点出发,从学生的情感基础出发,换个角度,设计一些学生能接受的、有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学习讨论呢?这样的学习会不会更扎实有效,更焕发生命活力?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

  如,《生命生命》是一篇颇具哲理的小品文,作者的目的是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但是和四年级的孩子聊生命的话题,的确让人感到沉重。通常教师给出的题目是: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各是要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口中读着生命,心中想着生命,笔下写着生命,整节课都在交流生命,但课堂上却不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学生谈的是别人的生命感悟,借自己的口说别人的话,缺少自己的独特感悟。

  因此,教此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统领全文:“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想到的?”这个话题指向“没有想到的”,其中又包括着太多的细节和层次。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飞蛾竟然如此珍惜生命;没有想到在比自己强大百倍的敌人面前,飞蛾还能够拼命挣扎,不屈服;没有想到杏林子竟然在抓住飞蛾以后又忍不住放了它;没有想到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地方也能够长出瓜苗……在对这众多“没想到”的交流中,学生对飞蛾、香瓜的认识由表及里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更重要的是,飞蛾、香瓜子身上那些“可见”的“没想到”为后面杏林子身上“不可见”的“没想到”埋下了伏笔,引发了更深的震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只用大脑和口在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也用心和情感在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和力量。

  由此可见,换一个提问角度,用给话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建构文本的意义。学生阅读交流时,在运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互相学习借鉴,从而不断提高认识。我相信这样的语文课堂能更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语文味。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