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写”都是表达的方式,表达是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样地,表达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有56处提及“表达”,现今,强调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就是关注表达。
具体可以从文本的表达、学生的表达、教师的表达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注重文本的表达特色
在第七次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小语会崔峦会长终于忍不住大声疾呼,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确,用“讲课文的方式来教语文”,聚焦的仅仅是“文章写了什么?”而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本的表达方式,就是要凸显“文理”。这“文理”是指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等,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本质特征。
小学教材中的文本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章法,是学生学习与借鉴的重要范本。注重文本的表达特色,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
就拿《春联》一文来说,文章条理清晰,短小精焊。首先用“有的……如……,有的……如……”的句式具体叙述了春联内容的丰富多彩,接着用举例的方式说明春联具有对仗的特点,然后简单介绍春联的语言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最后点明“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理清了这样的“文路”,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就能较为轻松地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思路。
2.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
“课文就是一个例子”,是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的有效载体。对于小学生而言,可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标点。标点符号不仅仅是表示停顿的记号,还有强化语气、表达语句的性质及作用的功能。《包公审驴》一文中用这样一段文字: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作者对包公语言的记述,用上了5个感叹号,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感叹句。透过这些感叹号,我们除了可以充分感受包公的威严之外,还能看出,此时他对审理这起离奇的案子已是胸有成竹了。
(2)字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视的一项内容。除了生字词以外,学生往往会忽略那些看似普通、平淡的词语在语境中所起的作用,当然也就无法品读出词语背后的具体内容,体会不到真实情感,领悟不到表达的精妙。此时,教师就应该作适当的提醒。譬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句话:“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比较“难得、很难得、实在很难得”这三组词语,来体会作者的字面意、字中意和字外意,感受这样的表达蕴含的深刻内涵及带来的神奇效果。
(3)语句。通常,教师们关注的是文本中的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句式。其实,还有一些颇具特点的句子也非常值得品味与借鉴。《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是他人赞扬“我”姥姥的话语,朴素自然,却充满情趣。教学中,不妨设计这样一则说话训练:“我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剪 ,剪 。”请学生用第一人称来夸夸“我”姥姥还会剪什么,从而充分感受姥姥的剪纸神功。
除了标点、字词、语句之外,在小学的高年级,还可以适当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强化学生的表达训练
如果说,关注文本表达是教学的出发点的话,那么,关注学生的表达就是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为凭借,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素养为基础,创设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理解富有哲理的文本内涵,体悟作者或悲或喜的内心情感,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表达能力。
对小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有两个方面:
1.“说”的训练
总的原则是分段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的“说”,不只是教师讲课,学生回答问题,而应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对于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训练的时间、任务和环境。对小学生“说”的要求主要有这么三个层级:
(1)响亮地说。这是说话训练的起步要求,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到“敢说”与“乐说”。在课上,教师可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有时可以提很简单的问题,或安排很容易的说话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没有心理障碍地轻轻松松地回答。对于说话声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提醒并鼓励他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说话响亮的表达习惯。
(2)完整地说。就是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该有的元素一个都不能缺漏。小学生口语表达时,很难全面地考虑问题,习惯于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句,这是不完整的表现。
(3)准确地说。指语言表达没有语法错误,而且要做到生动、形象、得体,并能符合实际语境,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是在语言“完整”的基础上的再提高,是对小学生说话训练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学《三顾茅庐》,在品读“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之后,可以安排一则想象说话:刘备急忙上前,说道:“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刘备的心理,想象刘备的语言,训练重点是:想象要合理,说话要得体。
2.“写”的训练
除了传统的造句、看图写话等形式之外,还有更多的训练策略。接下来,就低、中、高年级的“写”的训练各举一例:
(1)连词写话
低年级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词语,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来写一句完整的句子,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花园果园》一文,根据课文色彩鲜明的插图,教师可以提供“粉红的、雪白的、黄澄澄的、红通通的”等一组形容词,让学生看图连词成句,说说花园的美丽景象和果园的丰收景象。
(2)模仿写话
在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特色的基础上,对应地进行模仿写话练习是强化语用、学习语言、内化语言的有效方式。如教学《包公审驴》,可仿照文中句式:“驴还是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练习说话:“ 还是 , 还是 , 也是 ,可是 。”
(3)想象写话
在充分挖掘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因素之后,开展的想象写话练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在充分感知严监生的吝啬性格特点之后,可以安排一则想象写话练习:晚饭后,赵氏又提起要借两位舅爷赶考盘程的二两银子,严监生 。提示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方面来刻画严监生的性格特点。
三、优化教师的语言表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到位的课堂教学语言。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言表达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规范、丰富、生动的教师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达到如下三个标准:
首先是规范性。有人称作“准确性”,也有人称之为“科学性”,但我却认为称“规范性”更为确切。因为,小学生处在口头语言的发展期、书面语言的形成期,语文教师规范化的语言表达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表达水平。除了说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之外,教师语言还要做到符合语法要求,简练明晰、通俗易懂,恰当地使用词语,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
其次是丰富性。在教学时,创设情景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引入、过渡的语言体现情节性,赞赏语言要有温度,批评语言要理性化。就拿评价学生的发言来说,教师不能始终用“对!”“是的!”“很好!”等简单的词句来应付,应该用心设计并使用丰富多彩的评价语:“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我非常欣赏你!”“你的发言启发了大家的思维,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
再者是生动性。语文课要想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关键。
关注表达,促进小学生的语言生长,我们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平衡“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听说读写”是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从信息学来看,“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说”与“写”是智慧的输出。这四种技能在语文学习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以往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今,重“听读”轻“说写”的教学倾向,同样也阻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平衡“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二是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所有成功的教育都是基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善于研究学生,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精准式的教学。小学五、六年,时间跨度较大,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分步实施,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前提和生活实际选择最为科学的训练内容,采用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