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家庭教育 讲究方法 个性发展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最早期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本性在于教会孩子做人,教育孩子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具有社会生活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需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具备优良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知识等,需要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情感的互激、思维的互动、行为的相互搀扶中,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一、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育实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强烈而善良的愿望,只是在很多孩子身上,这种善良的愿望却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存在着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过高要求和不良的家庭影响,等等。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根据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这就是家长的职责。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美德,文明诚信、遵纪守法、真诚待人、爱岗敬业……这些都是立人之本,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教育的责任就是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专家认为: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家长要深入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教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的本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用尊重启发尊重,用关怀激发关怀,用理解引导理解。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家长明确什么是人才,怎么才能成长,正确的人才观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的关键是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好品质和智勇双全能发展阶段的统一。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有的放矢,切合实际进行引导,耐心教育,鼓励鞭策。对孩子要抱有极大有热情,和孩子共同活动,同享欢乐,分担悲伤,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取得教育实效。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教育要从观念和方式上改革,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尊、自爱、自主、自控,不要处处当“小皇帝”耍小性子,要做真正的小主人,学会尊重、体贴、帮助、照顾,要让他们从“爱妈妈做起”。如果一个人连辛辛苦苦哺育自己的妈妈都不尊重,那他还能尊重别人?培养爱心要从点滴做起,如果家长卧病在床,就要接受孩子的关照,有的家长甚至省吃俭用带病工作,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你还能指望孩子去艰苦奋斗?家长要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家庭琐事做起,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一起成长;家庭的困难“常给孩子说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楷模;增强孩子的负责意识和能力,为他们适时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让孩子善待家长,善待生活。
二、关注孩子个性,整合教育方式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品质,俗话说:“知女莫如母,知子莫如你。”家长难道还不了解自己的亲骨肉,其实不然。有的孩子在家是一种表现,在外面又是另一种表现,在父母面前是一种模样,而在外面又是另一副模样。做父母的如果不细心观察,不听取多方意见,往往会蒙在鼓里。有的孩子在外面偷了东西谎说是同学给的;打架了谅说是别人挑起的;逃学了,就说学校放假……凡此种种,父母不留心是很难识破真相的。知子是教子和前提,家长只有准确把握孩子的道德品质,关注孩子个性,才能教育好孩子。应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讲究一些语言技巧,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和鼓励孩子的积极性。首先,家庭应该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家长若过分地溺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众星捧月的家庭关系。导致孩子变得自大和任性。因此,家长应改变教育模式,对孩子要宽严相济,通过良好的交流沟通,变孩子在家中的核心支配地位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员的地位,有利于孩子适应由家庭环境向家庭环境的过渡。其次,家庭与学校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在与老师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在学校的思想、言行和人际关系等,如发现孩子在家在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就应立即与老师配合,努力探寻孩子的两种不同表现的产生的原因,积极地帮助孩子调适心理,使孩子在两种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接近并最终接轨融合。
三、构建尊重平台,提升教育策略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作为人,我们应该民主平等地地待他,作为正在生长发育中的人,家长应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教育帮助和他们;作为必将是独立走向社会的人,我们更应该按照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培养、规范他们。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孩子:第一,尊重孩子。我们向来提倡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发展中的人。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是教育的起点,关爱能拨动“情弦”,能给孩子以感化,给自卑的孩子以抚慰,给畏缩的孩子以激励,给愚钝的孩子以智慧。因此,要记住: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第二,相信孩子,有一位学者曾呼吁: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护他,赞美他。在家教中,既要看到孩子的缺点,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坚强意志,有自主发展的潜能,让孩子自主发展,才会终身受益。第三,支持孩子。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鼓励和表扬,有必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教育,取得成功。支持孩子的创新,孩子总有许多新奇的想法,有丰富的好奇心。不仅要保护孩子的创造火花,还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第四,向孩子学习。向孩子学习就是要虚心听取孩子的意见,甚至接受批评,向孩子学习,还要让孩子超越父母,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力交给孩子,敢于平等对话,敢于挑你的毛病,敢于提出和你不同的观点。冰心说:世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和孩子在一起,是何等的幸福。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四、实施耐挫教育,增强承受能力。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教育就是人格成长。”这句话说明了家长和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喜怒哀乐,都会为孩子所观察、所留意、所效仿。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现实生活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材料,家长可以把自己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困难告诉孩子,让孩子从小就面对现实,懂得现实关系正常物艰辛;同时,家长应为孩子正确对待挫折提供可模仿的榜样。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应积极营造民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当自己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怨天尤人,不灰心丧气,而是保持乐观、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勇于承受挫折,战胜困难。家长还可以结合实际,创设挫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如给孩子一个困难,让孩子在困难中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机遇,让孩子自己去把握;给出孩子一个冲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给孩子一个对手,让孩子自己去竞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各种不同的挫折,经历挫折的考验,从而获得深刻的挫折心理感受,增强心理承受力。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免不了要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通过他们独立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和困难,让他们在经受挫折的同时,也接受教训。给孩子“接受教训”的机会,就是为孩子开拓幸福生活的源泉。让孩子接受了“教训”,才能增长智慧、勇气、能力、忍耐、经验等各种人生需要的素质,才会有生存的本领和自立不刊之论传报能力。
五、塑造健康人格,促进处性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要造就健康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统一体。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事业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战胜挫折的武器。健康人格是一种和谐发展的人格,是一种高效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体,能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美国心理学家乔兰德指出:健康人格是一种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接受智慧对人生的关切的引导,人们的需要会因此得到满足,并且在意识能力以及爱的方面得到发展。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按一定的社会准则与目标去修炼孩子,严重地压抑了个性的张扬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培养出一批没有棱角的、循规蹈矩的顺从者,对孩子的整个生活、学习、交际等产生根本的影响。对此,我们应多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属于个人的世界,以便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著名心理学家马斯罗说过,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达到:注重现实、接受自我、他人和自然,有内在的属于个人的世界,有民主意识,有创造性、独特性。我们应以此为目标来衡量教育的标准,教育孩子时有意识地去发展孩子的个性,敢于标新立异,以褒扬性的评价唤起孩子的上进心,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向,做他们的贴心人,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生命个性在集体中闪光。这样,孩子拥有了表现个性的舞台,实施,创造的空间也会随之拓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终身教育,其特有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只要认识到人立身社会,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一个名符其实的人,孩子中的“神童”只是凤毛麟角,其余大多数是普通人。但他们性格各异,短长牙见。有的是善于冲刺的小马驹,有的是耐力超群的小年年牛犊……将来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家长的良好愿望一旦脱离实际且化为固执的强求,那么,不幸便会迭迭出现,家长的一厢情愿代替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抑其所爱而强其所恶,“拉郎配”的恶果必不可免。只要构建宽松和谐的环境,孩子就能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多一些自由和独立,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