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课堂教学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迅速拉入到课堂的情境中去。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都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对课堂教学气氛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授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通过形象逼真的动画演示以及影像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去。例如在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可以通过PPT列举一系列有关于"春"这一话题的诗句,通过诗句之间的对比进行作者、诗词大意的学习,这种模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了解,又补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有效地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中去。
(二)游戏环节的引入
语文的学习,关键是基础知识掌握的是否牢固,因此一些需要背诵的章节需要反复巩固才能够应用得当。采用游戏环节既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复习、预习环节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单元的课文整合成一本目录,让学生进行抽签背诵,呈S型接龙方式进行,背诵失误的同学进行问题环节的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检查学生的背诵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提高了复习效率,缩短了课堂提问时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于利用教材
(一)重视人教版中的导读与附录
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重视课文的教授,而忽视了教材后面的导读与附录部分,这些做法都忽视了教材编订的科学性,不利于教学的合理进行。
在初一上学期的课文目录后有"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样的一个模块,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应该拿出一部分时间对学生的写作、口语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语文运用的能力。
在附录中,有"写好硬笔行楷字"的专题讲座,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书法的重要性,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方块字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制定练字计划,定期进行抽查。
(二)重视教材,超越教材
教师既应该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又不应该被教材内容局限住。应该充分理解语文教材编订的目的,按照教材思路进行教学大纲的讲解,并且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自学的能力。
在教材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满堂灌的现象出现。满堂灌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教师一味的陈述,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在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应该让学生作为主角出现,而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去接触新知识。
2.针对学生学习的记忆曲线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当堂课的知识要点并不代表完全掌握,也不意味着已经熟知所学的知识,因为我们都有记忆曲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知识在我们脑中的记忆会变得越来越浅,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适时温故,以便更好的掌握已学知识,有效的接受新知识。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动脑,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
三、学习方法的传授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在《论语》中就曾经阐述过学习的问题,学习方法是自古以来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传授,因此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
语文学习是一门积累、理解、自学的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尤为重要。
例如在《孔乙己》的学习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抓中心思想、分成重点段落阅读,并且与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其文章风格。通过这样的训练,便养成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创造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
四、强调诵读的作用
读分为多种,朗读、默读、读写等,教师在培养学生记忆知识能力的同时,往往忽视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
一篇课文,如果诵读得当,便可以通过饱满的情绪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文的真意,这时对于文章的学习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诵读作用更能够减少文章的枯燥性,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学习《出师表》时,应该先默读,理解文章原意后进行朗读,当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便开始进行课文讲解,通过如泣如诉的课文朗诵,让学生深刻体会诸葛亮的忠君之心。
语文是一门比较活的学科,声音是一种生动的教学辅助工具,通过音调的变化可以体现不同的感情,因此在文章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不同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感。
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度,重视课堂时长的把握,重视学生的身心调节,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有重视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在实际授课中注意到教学存在的缺陷,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喜爱上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