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沈正才:“无师课堂”的反思

转:沈正才:“无师课堂”的反思

2015年04月10日 10:14:27 访问量:355
      关注新课改就关注杜郎口。“无师课堂”是杜郎口中学称之为第三代课改课堂模式代表,它确实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一是探索在大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如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利用大信息时代的优势充分自学。二是对课堂、对教育的重新思考。如将传统的课堂作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嬗变为将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三是“无师课堂”充分将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如此等等。“无师课堂”确实为全国教育新课改的探索提供样板。然而我们在为中国教育新课改排头兵喝彩同时,也应该反思“无师课堂”。

    首先,“无师课堂”是对《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推出的第三代新课改的错误解读。如果说一二代课改是摸索,新课改理念需要课堂模式来引领的话 ,那么第三代新课改的新课堂应该是将学习行为上升为习惯、意识,并最终形成一种新课堂文化。“无师课堂”要想第三代课改新课堂的代表,显然还需要改进。

    其次,“无师课堂”没有突出新课堂的最大特点:课堂的有效生成。“无师课堂”是建立在“导学案”的基础上的,而“导学案”最大的缺陷是所有问题都是老师精心设置的,表现在课堂上就无有效生成可说。

    第三,“无师课堂”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撑。“无师课堂”虽然充分将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学习开放性、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展示,教师只是适时点拨,而学生的阅历、文化视野很有限,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记忆,忽视了教师的作用的课堂就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撑,学生只能就课学课。如学习S版第十册《孔明借箭》,“教师的嘴是知识的源泉”,没有老师的充分参与,学生就不知道“男不看三国,女不看西厢”,不知道《三国演义》褒刘贬曹,不知道“揽二桥(乔)以乐天年”,不知道《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不知道“义”为何物……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撑的课堂犹如一锅夹生饭。

    最后,我认为“无师课堂”的讨论背后实质是新课改的推进。如何让新课改有效推进是教师、是专家、教育家最关心的事,“无师课堂”在有关教师、专家、学者、媒体的宣传下,正在成为教师们的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教育的一种方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本无可厚非,但我国新课改理念是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而推陈出新,一种教育理念就是一种文化,犹如外国文化不可能代替中国文化,我们期待国外先进教育经验与中国文化产生化学反应,“无师课堂”为我们做出尝试。在国内,大江南北环境、文化等差异还是很大,何尝不如此!因此,新课改的新课堂推广本质就是新课改理念的推广,而模式化的课堂推广却成了主流,这难道不是舍本求末吗?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