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从古至今都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还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顾炎武,都充分说明了朗读对培养学生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最主要的就是读书,尤其是诵读。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本和源,并根据此观点探索出了诵读语文教学法。
(一)反复诵读,以悟代讲。
现行的中学人教版或苏教版语文教材,不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阅读教材,其中选文可读性很强。针对这种情况,我往往是以读促读、以悟代讲,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力求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领悟。吉林省特级教师魏冶明指出:“从读人手,进行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主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相当美妙之处。更何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
(二)以诵读为本,探索新教法。
诵读,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方法;是最本然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多让学生诵读是最有趣、最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吗?朱自清在《朗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美学大师朱光潜也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这说的正是朗读的实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诵读的积累,哪有写作时的妙笔生花呢?只有凭借平时的大量诵读,量的积累达到质变,才能厚积而薄发。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诵读语文教学法。此种教法就是采用先背后讲、先学后教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课本中的古今诗词和优美散文。在语文教学中,我通常分为两个环节来进行课堂教学,即先让学生熟读成诵,熟记于心,然后再讲。诵读就是熟读成诵,这是语文教学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攸关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方法,或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或抽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试读,或利用多媒体课件、视听并用,促进背诵。在教师范读时,一定要声情并茂,投入感情去感染学生。其实,语文课就是感情教育,离开了感情,何谈教育?学生在背诵时,一定要抛开“理解了才能背诵”的观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课文,已经熟读成诵,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已经掌握一半了。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理解。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意境,展开讨论,发表看法,通过口语交际等形式,发挥想象,把自己心中的“情”与“景”展现出来。通过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既巩固了背诵的成果,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诵读是学生真正对课文多元化的分析,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的形象。而教师单纯的分析只能是一元的,所以,古今中外,无数人都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体会。由此可见,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的最好方法。把先背后讲、先学后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诵读语文教学法。
北宋教育家张载曾说:“书须成诵,则学进矣。”是的,只有熟读成诵,才能在日后的应用上游刃有余。总之,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本和源,把握住了这个,我们就找到了学习语文知识的法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诵读语文教学法,可能还不是学习语文的最完美方法,但我一定会在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出更科学、更理想的语文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