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2011年来到宁波,任教初中语文。为了对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去年暑假,兴致极高地报名参加某教师培训机构举办的为期12天的初中“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专题培训。参加培训不能说没有收获,但总觉得收获寥寥。因为培训的内容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不接地气。有些课程无论对于我们的理念更新还是课堂实践的指导,可以说一点作用也没有。
培训中,听了几乎毫无收获的课大概是“论语解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吟诵”“初中语文教材的山水文学解析”,这四门课的设置,按道理说,应该说都是我们语文老师所需要的,但是由于授课老师对我们这些初中老师不了解,讲座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针对性,更遑论对我们有启发了。因此,这四门课我认为也就是形同虚设,就是浪费时间。“论语解读”的老师解读太粗浅,他不是把我们当成初中语文老师来看,而将我们看成初中学生,我认为,就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教学文化论著选读课《<论语>选读》,给学生讲解的内容也会比这位培训老师讲的有深度,有广度。“古诗词欣赏”课的老师也不是在讲解古诗词有哪些欣赏的角度,用什么审美理论去解读,用接受美学怎么去欣赏,而是在解析曹丕的《燕歌行》,并名之为“古诗词中的温柔敦厚——以《燕歌行》为例”,但是一个讲座,絮絮叨叨,最后落实到具体的诗歌中,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古诗词中的“温柔敦厚”,温柔敦厚的诗词有什么特征,凸显出什么风格,我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古诗词吟诵”的老师不给我们系统讲授吟诵的方法或者说理论依据,而是很突兀地带我们吟诵两首古诗,这样的话,除去这两首古诗,我们还会吟诵吗?学不到指导理论和实践方法,我们自己都不能举一反三,还能指导学生怎么去吟诵?所以我说这位老师不太会上课。“初中语文教材的山水文学解析”老师的讲座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没有给我们完整地解析一篇教材,只是粗浅地罗列一下教材的篇章,整个讲座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且对于初中教材也是毫无研究,把附录部分的诗歌也当做课文,可以说是讹误百出。
培训中,接地气的课有六门,这六门课教授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教研员,他们研究语文老师,研究语文课堂,研究语文考试,讲座内容源于教学一线,既有先进的理念,又有鲜活的课例,对于我们帮助较大。第二类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因为他们常常能站在语文教育理论的最前沿,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可是令人惋惜的是,这两位先生的讲座已经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讲了不知多少场次,内容已经陈旧了。最后一类是唯独的一位语文一线教师,他的讲座讲了自己的做法,很叛逆的做法,但是没有把自己操作的过程讲清楚,讲座中好像是犹抱琵琶,欲显还遮,深怕别人学到真本事一样,结果,我们还是昏昏然。这样的老师的课我认为在宁波这块土壤中无法生存,如果宁波的语文老师像他这样上课,可能早就被家长“告”下讲台。因为这里的家长自以为很懂教育,认为题山题海就是对孩子好,对孩子负责。所以,这里的周末,孩子背着书包到处奔波在各类补习班之间。这里补习班老师的招数绝大多数也是做题做题做题。你要我们这里的老师不布置作业,那不是扯淡。我想,如果非得请语文课堂具有“叛逆精神”这样的老师来讲,我想最好的应该是深圳的吴泓老师、上海的黄玉峰老师,他们的做法比该老师的做法更先进、更系统,更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
我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无意于贬损任何一位老师,只是就事论事,写出我的切肤之痛。因为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第一线孜孜以求,我也给别人做过多次培训,做过多场讲座,也听过别人的批评和赞扬,我想,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改进我们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