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季教授看来,对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文化四大影响源,由原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排序程式改变为“社会大众媒介影响——同辈群体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排序程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坚持的看法和信念是: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问题学生”只是“问题行为”,改变问题行为,必须改变学生的自我期待,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
李季教授有一个主张,即将经验化为理念的“理念导向式”问题解决思维导图,具体说来就是,“把经验化为理念——把理念化为原理——把原理化为策略——把策略化为技术——把技术化为行动。”李季教授说:“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事,但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得很有趣、很感人、很恰当,才能抵达人的心灵。这需要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自觉。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自觉的教师,善于把经验转化为理念,把理念化为原理,把原理化为策略,把策略化为技术,把技术化为方法。把经验化为理念是一种抽象思维,把理念化为原理是一种逻辑思维,把原理转化为策略是一种联想思维,把策略转化为技术是一种具象思维,把技术转变为方法是一种行动思维。我们习惯于转变学生。事实上,转变自己才是转变学生的最有效的策略。转变自己,最关键的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些堪称至理名言的话,确实让我深受启发。对我而言,貌似越来越纯熟的管理经验恰恰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制,无形之中,我成了一名冷冰冰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教育者。这一点,真值得反思。
对于德育策略而言,李季教授提供了多种方案,例如唤醒激情策略、拓潜励志策略、团队合作策略、成长规划策略、活动体悟策略、叙事感悟策略、心理自助策略、群体动力策略、品德自构策略等。对于品德自构策略而言,李季教授发现了堪称“德育宝典”的经验与体会:“管束要求是下策,说教灌输是中策,启发引导是上策,体验感悟是上上策,促进自我建构是至上之策。”
贾高见老师注重以教育者的身份来面对学生。在他看来,教育需要爱,爱是教育的基础。但需要强调的是,具有师爱并不等于具有教育能力。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把爱转化为教育力。“教育力”这个概念更符合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我将其正式引入我的词汇库里。教师要做一个教育者,协助者,而不是管理者、胁迫者。真正的教育者不是简单地向学生提“你必须怎么样”的要求,而是和学生一起探寻“我们可以怎么样”的方法。真正的教育者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发出“如果你做不到,我就怎么处理你”的恐吓,而是和学生一起面对挑战困难的艰辛,一起享受进步的喜悦,一起承受问题反复无常的挫折。真正的教育者不是简单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而是更关注学生在被约束过程中的成长。真正的教育者不只关注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他们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纠正学生行为问题时,可以采用“21天策略”。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贾高见老师的“不良习惯诊疗卡”很有操作性,值得借鉴。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贾高见老师提出了建立“班级日”的想法。班级日当天,除了总结过去一个月的班级情况外,还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环节,讨论之前一个月班规的落实情况和提出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其实这一天还可以组织其他活动,趁机进行一些教育活动。
有一句话说:“在对的时候,遇见对的人,是童话。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青春。”
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包括学习的多个侧面。从学习动机角度讲,存在愿不愿意学习的问题,如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等;从学习方法角度讲,存在会不会学习的问题,如知识记忆的方法、结构整合能力等;从学习品质角度讲,存在能不能坚持学习的问题;从学习效果角度讲,存在能不能高效学习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有时候甚至是一种严格。教师爱学生的目的是发展人、成就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给学生的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在施爱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
越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越高,教师渊博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就越具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勇于提升自己,尤其是提升自己的专业魅力。
读完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作为班主任,要时不时给自己“充电”,时不时读一些同行写的经验类的著作,这些优秀的班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教育第一,管理第二”的理念来面对整个班集体,来面对每一位学生。这一点需要我们时时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