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我做了以下探索……
读一读——万紫千红才是春
那天学《那树》,那树在现代文明车轮碾压下,轰然倒下……那棵树,震撼了我。我分析出来那树的无私与沧桑,远不如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慨。既然这样,那大家一起读书吧!
学生了解作者,听写生字词,布置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选择小组喜欢的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完选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喜欢这段的理由(扣住文段,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说理由的时候,教师趁机板书重要信息,整合课文,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小组读完,分析完,全班同学有选择、有创造性的齐读文段。教师加强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抑扬,读出感情,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书声琅琅,群情激昂。小组成员相当活跃,积极参与,抢着展示,唯恐落下。小组合作得也很好,学生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有齐读的,有领读的,有分角色读的,有表演着读的,有那男女声分读的,还有唱读的,甚至有同学加上了旁白,对课文进行了发挥创造……学生参与之广,展示的之多,前所未有。有的读,有的分析,忙的不亦乐乎。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那树的精神,理解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你不得不叹服——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通过朗读,学生自己理解了那树的庇护奉献,那树的忍辱负重,那树的引颈受戮,还注重分析品味语言,效果还不错。
万紫千红才是春!这样的课堂才是大家的。
讲一讲——春风又绿江南岸
要学《邓稼先》了,而学生对此似乎并不感冒,真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篇课文。不学对不起邓稼先,也对不住学生;学吧,不知道如何下手,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思来想去,决定:今天咱故事。只想在学生心中种上“邓稼先”的种子,给学生一缕春风。
学生朗读《邓稼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结合自己的理解,讲一个邓稼先的故事,可以发挥想象,也可以发挥创造。要求:给故事拟一个小标题,说说这个小故事表现了他什么品质。从课堂上看,学生准备地认真,讨论地热烈,展示地积极,效果也不错——
小标题 理由
生命历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研究“两弹”——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生活低调——谦虚质朴
推翻谣言——实证精神
劝和“两派”,继续研究——很有能力
和“四人帮”讲理——敢说敢做,很有威信
坚守岗位——认真负责,恪尽职守
教师总结后,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把文中的“我”换成“我们”,读出我们的对邓稼先的赞美和敬仰。
猜一猜——柳暗花明又一村
猜猜他们都是谁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福楼拜等人的外貌,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并学习课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方法。
3、品味语言,把握莫泊桑语 言特点。
4、他们都是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他们“交往”,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素质的人,同时在生活中学会交友,善于交友。
教学过程:
1、猜一猜:他们都是谁?
导入:“我们要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今天咱换一种方式上课,同学们看课本插图,猜猜这些大文学家都是谁?”
观察《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课本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猜猜这些的大作家都是谁,并从课本中找出判断的依据。
注:关注人物的外貌描写,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2、读一读:他们有怎样的性格?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大文豪,下面读一读他们的“言谈”、“举止”,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注: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从细节处把握人物性格。
3、学一学:如何锤炼语言?
过渡:福楼拜的莫泊桑的老师,他是如何指导莫泊桑写作的呢?
结合课后练习题三,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注:品味语言,体会莫泊桑语言的特点,揣摩语言的妙用。
4、想一想:有何启示?
过渡:福楼拜家的星晴天可谓热闹非凡,大文豪的相聚给你什么启示呢?
注:盘点收获,指导生活,让语文为生活所用。
过渡: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福楼拜、莫泊桑……的相聚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你的朋友就是你的镜子,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因为《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比较课文和材料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交友的看法。
资料链接——《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作者:刘燕敏)
注:联系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正确交友,多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看一看——天光云影共徘徊
不知你注意没有?不少资源被浪费了,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珍惜。
单元提示,一览全篇
学习《邓稼先》——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让学生齐读“单元提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 他们对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成长。
学习新单元,我们可以从“单元提示”入手,引导学生站在单元的高度一览众篇,明确这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还可以品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提示语”。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课前彩图,丰满形象
学习《贝多芬》,学生明确了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的的形象,然后观察前面的彩图,看看和课本中描写的贝多芬是否一样?面对眼前的贝多芬,还有他的那架钢琴,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
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贝多芬的形象由“文字”转换成了“图像”,贝多芬不再是一个名字符号,而是还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贝多芬在学生心目中丰满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贝多芬。这比干巴得说教生动的多,形象的多。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内插图,激发学生兴趣。关注课后练习,探究重点。注意资料卡片,丰富语文内容……
这样,语文课感性和理性同在,生动和平实齐飞。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学得更有趣了,学的更深入了,更愿意走进文本,可谓收获多多。
整合课本资源,开拓语文疆土,语文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就会绽放更多的美丽,我们就能欣赏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的美丽,美丽更多的希望。
想一想——问渠那得清如许
解读文本一直是个难题,我们不妨从细节入手,从不同角度思考……
先来看一个细节:
独眼鬼:“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要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变色龙》)
独眼鬼向奥楚蔑洛夫告密——当众揭发赫留金用烟头捉弄小狗,从这个细节来思考——
1.思考当时的社会:对于赫留金——一个“受害”者、一个等待赔偿的人,独眼鬼和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人想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极尽嘲讽之能事……;而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官职低微、语言粗俗、当众出丑的小警官,这样一个可笑、可鄙、可怜的人,围观的群众不但不嘲笑他,反而怕他、恭维他、巴结他。仅仅是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吗?仅仅是奥楚蔑洛夫该批判吗?围观的人比奥楚蔑洛夫高明吗?奴性十足的群众不正是培育奥楚蔑洛夫这样奴性十足的人的肥沃土壤吗?
这个社会没有温情,没有关怀,更没有关爱;只有嘲笑,只有冷漠,只有凄凉。这是怎样一个畸形的社会,又有着怎样一群畸形的人?
2.思考小说的写法:相对于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赫留金也只能是个配角,充其量也就是个跑龙套的。可就是这个跑龙套的,为小说增色不少。
整个舞台上,灯光对准主要人物,目光聚焦奥楚蔑洛夫,而围观的人只是群像,很模糊。为了让这个群像更有代表性,更能衬托主要人物,更能说明一个人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于是作者隆重推出了“独眼鬼”。看看这个名字,作者似乎暗示了什么?难道是混淆是非、混淆视听?再看他说的话,全是嘲弄,没有一丝怜悯。想想“赫留金”这三个字,想想赫留金说的“无缘无故”咬了他一口,要赔偿的话,我们是否明白了,他们之间必有一个在撒谎?独眼鬼也好,赫留金也罢,都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社会冷暖,让我们明白奥楚蔑洛夫这类人性格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有着肥沃的社会基础。
到此,你不得不为小说看似闲散的一笔而暗自称绝。
3.思考我们的社会:这篇小说本是讽刺的人和事,在今天依然上演着。君不见,大街上,对乞丐视而不见的有之,对受害者远远避之的有之;办公室里,对当权者摇尾乞怜的有之,对平民百姓耀武扬威者有之;法庭上,践踏公民公平正义的有之,贪赃枉法者有之……也许只要有人类,这些就会源远流长,此恨绵绵无绝期!如何救赎呢?……
这样一思考,这个细节变得丰富了,多了一份现实意义,多了一份教育意义。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社戏》中“偷”字的深情厚谊,探究一下《桃花源记》中渔人、太守、高尚士这些有身份的人找不到“桃花源”的深意,难道作者想告诉大家——美好理想破灭了,大家就放弃了追求美好?……
放一放——万类霜天竞自由
月考的作文题目是:感谢 。多数学生写的是自己的母亲,可是作文纸上的母亲,也不过是他(她)病了,把他(她)送往医院,一般都下着雪(雨),一般都在半夜,他(她)没有想过:天下的妈妈哪能都一个模样!多数学生眼中的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但是没有一件具体事、一句明白话能够清楚明白的指向妈妈的伟大和无私,因为全文都是些口号性的东西,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有不少同学写的是老师,结果他(她)笔下的老师也不过是一个群像,也都是官面上的话——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明灯,指引我们前进……老师“没做”一件具体的事儿,老师“没说”一句像样儿的话,这样的老师也只能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世上难寻。如此这般,作文脱离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作文分数可想而知!
为了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而不是麻木不仁的人。
哪怕功课再紧,也给学生一节阅读课,学生自由放飞;哪怕考试再忙,也督促学生读读名著,汲取营养;哪怕脚步再匆匆,也引导学生观察父母老师,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哪怕生活再紧张,也引导学生注视这个的世界,做一个有心人……
这样,丰富的生活就能为学生的作为注入源头活水,学生们的作文纸上才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才又有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我们才能欣赏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丽。
作文需要慢慢来,学习也需要慢慢来,成长更需要慢慢来,我们耐心等待吧,等待春暖花开!
【评析】
课堂上师生都在分析课文,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有点儿朗读,还多是蜻蜓点水,很浅;多是为了展示,不真;多是别人看的,很玄。这些都不算真正的诵读。其实,我们解读得再好,也不如作者写得好;解说得再精彩,也不如学生自己感悟的精彩;分析得再透彻,也不如学生自己感悟的深刻。
既然这样,不如发动学生,大家一起读书!通过朗读,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着那树的沧桑与无私,敬畏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体察着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呵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在今天这个歌星、影星满天飞的时代里,学生们对“邓稼先”、“福楼拜” ……不感冒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了必须有几位科学家、文学家……,追寻他们的脚步,弘扬科学精神,丰富自己内心。只有歌星、影星的世界是喧嚣、寂寥的,是稍纵即逝的;种上科技文艺的种子,青春的脚步是踏实的、稳健的,是令人怀想的,是值得恒久铭记的!
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进入文本,就很有必要了。讲故事,猜猜他们都是谁,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还梳理了故事情节。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引导学生理解名人名家的精神。一举多得。
不知你注意没有?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总是步履匆匆,似乎总跟在考试的后面亦步亦趋,疏忽了语文身边的美丽与丰富,看不到语文身边的诗情与画意。多少资料被浪费了,多少资源被荒疏了……
课本插图——缤纷的画面,点亮学生的眼睛; “写在前面”让学生走进缤纷的语文世界,真挚的话语包含着殷殷期盼,温暖学生的心灵;“单元提示”,一览众篇,“学什么”“为什么学”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研讨与练习”,既有整体感知,又有语言品味,学生轻松把握课文的重点……这些资源大都静静的呆在课本里,像个受冷落的学生,很少有教师关注,也就不会有人想着如何去开发它们,如何整合它们,让它们发挥最大效用,为语文服务,为学生们加油!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整合课本资源,拓展语文的宽度,挖掘语文的深度,最大限度的让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语文,服务于教育。
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解读文本,不知道如何挖掘文本,其实只要我们不同角度地想一想,多问了两个为什么;多关注细节,不住的追问;多联系现实生活,追寻文本的现实意义……多问,多想,就会为解读文本注入源头活水,就会让你豁然开朗,发现文本的妙处。
都说生活是作文之源,可是看看学生们的生活,让人无限感慨……哪怕给学生一节阅读课,哪怕督促学生多读一本名著,哪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一个细节,哪怕让学生观察春天里的一朵小花……我相信学生的世界就会变得五彩缤纷,视野也会随之开阔,快乐也会随之敲门,作文的素材、写作的立意,作品的深度也会随之而来。
真正的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回归自我,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用智慧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位,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文教学亦如此:情动于中,才会溢乎于外。单纯的方法讲解只会舍本逐末。
多读书,少讲解;多设计,少应付;多整合,少浪费;多思考,别懒惰;多开放,别束缚。这样,语文开放了,自由了,丰富了,更美丽了,你就会窃喜——哇,语文原来可以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