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新课改背景下复合型语文教师之我见
2015年04月09日 10:46:10 访问量:272次
一、改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服务者、合作者、对话者、激发者。“多元互动”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的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师“独霸”课堂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只有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二、改变做法,回归教育本质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设置逐步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实施要以让学生理解学科本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能力等)为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要树立“建构主义”认识观,即“受教育者的认识世界是由受教育者自主能动的生成、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由外部力量依照一定的模型塑造而成的。”课程实施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是师生双方共同解读教材,在互动与对话中实现双方的结伴成长,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 A.在语文教学中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实施语文教学,其本质就是一种思维的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敏捷与流畅、开放与深刻的思维品质的教学,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打开一扇思维之门。 B.语文教学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长期以来,在处理文本方面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要么只在文本中兜圈圈,强调学生走进文本——吃透文本折射出的文本精神;要么强调学生走出文本,撇开文本来空谈人文精神。我们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既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 C.善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统一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 三、终身学习,成为复合型的语文教师
成为复合型语文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进入网络时代,高中学生群体有了不同以往的特征: A.他们都能从网络世界里汲取到更广泛、更深刻、更现代化的知识。 B.他们喜欢在那种更广阔、更民主、更和谐、更自由的空间里面去研究、探讨。他们更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和理解。 C.他们喜欢在语文课堂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 正是这些微妙因素的变化,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去影响学生,大胆而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武器去鼓舞、影响学生,勇敢地摈弃“满堂灌”和“填鸭式”,帮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不至于迷航。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编辑:林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