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稳定性不强,他们往住会被一些无关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以趣制动。如教学新课时可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自然、亲切、易懂中接受新知,这样学习兴趣自然产生,从而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索中。
如: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数学吗?(喜欢)在数学王国里我们结识了很多朋友,老师今天请了几位朋友来我们课堂做客(出示三角板、圆、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同学们瞧瞧他们是谁?
师:老师要把这些朋友分成两组,想想老师会怎么分呢?(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长方形等一组,它们都有尖尖的角;圆和椭圆一组,它们都没有尖尖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能力真不错!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没有)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奥秘,同学们愿意吗?(愿意)(出示课件:认识角)
二、提供机会,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
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在引导学生算一算准备必要的物品需要多少钱时,教师列出了一道小数乘法计算题4.5×7。怎样算出它的结果呢?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自由探索并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想法,后全班集体交流。学生汇报出以下结果:
生1:45×7÷10(先把4.5看作整数计算,结果再缩小10倍)
生2:4.5×7(根据书上介绍的方法)
生3:4.5×10-4.5×3(10个4元5角减去3个4元5角)
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中取得不同发展。
三、探讨交流,增强群体间协作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从着眼于儿童获得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创造能力,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增强群体间协作意识。”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唤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再思考,老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抛硬币》这一课时,我授完新课之后请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句话,这时有的学生说:“太阳一定从东方起来,从西方落下去”;有的学生说:“地球一定绕着太阳转”;有的学生说:“鱼儿一定离不开水”;有的学生说:“一个箱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摸出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最妙的是用“不可能”说一句话时,有个学生竟然说:“老师,我发现了用‘一定’说的句子都可以改成用‘不可能’来说,如:‘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去’,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去’……”
四、灵活评价,张扬学生个性品质。
课标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方法内容也不同。”
对于后进生既要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又要积极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在评价作业方面,教师对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优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破格评优,同时可借助眉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重要地张扬了个性的学习品质。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学校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唤起每一个学生人格的独特性。”作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