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校长领导力与课程改革、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

校长领导力与课程改革、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

2015年04月13日 10:11:40 访问量:297
    文|王枬(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应邀为校长班的学员讲课。接到这一任务,几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备课。现将讲课提纲贴于下:

  

  一、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启动

  •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美国,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给美国朝野带来极大的震动,美国意识到在人才培养,尖端科技方面的落后,1958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的教学,以纠正忽视科学基础教育的弊端。


  •如英国:为了应对经济滑坡、国际地位下降的局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实行国家课程及国家课程标准。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市场理论”,提倡通过市场竞争来追求教育优异,提高教育标准是为了更好地选拔精英。


  •如中国:1999年, 中国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性格。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平等与优质兼得。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民主化的过程,教育民主是衡量教育进步的基本尺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关注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体现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政府行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标要点:

  ——提高公民道德,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

  ——培养环境意识;

  ——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养成和谐的个性。


  •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具体目标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具体目标之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体目标之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具体目标之五: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这是我国近代史上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新中国成立恢复正常教育秩序相提并论的三大教育事件;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变革;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要标志。


  •推进课程改革,就是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就应该以课程改革为载体


  •“课改”即“改课”——唯有课堂改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课改”


  •变革课堂是教师、校长的使命,也是教育的使命


  •通过课程管理方式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考试评价方式变革,牵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解读


  1.领导力的界定

  •领导,一是领——引领、牵领,给部下以方向感,知道往哪走;二是导——教导、指导,给部下以方法,知道怎么走。


  •领导力是领导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基础,以法定的领导职权为条件,对周围的环境、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成长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校长领导力是指学校管理者统率、带领团队,并与团队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能力。领导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包含校长的价值理念、办学思想、学识、人格、情感、意志等的综合素质,是驾驭、引领、发展学校的综合能力。(王铁军)


  •校长领导力包括:一是战略思维能力,即对学校发展机遇的把握能力;二是组织协调能力,即将办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并团结各方积极因素的能力;三是课程教学的指导能力;四是评价与诊断学校现状的能力;五是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陈玉琨)


  2.校长领导力的划分

  •可根据领导力的不同板块划分:领导过程:决策力、团队建设力、信息沟通力、执行力;领导内容: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教师领导力、科研领导力;领导实践:危机管理领导力、日常管理领导力。


  •也可如萨乔万尼根据领导力的对象和方式划分:技术领导力:校长通过完善的常规制度和娴熟的管理技能实现;人际领导力:校长驾驭社会和人际资源的能力;教育领导力:校长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思想、知识和技能上提供具体的指导;象征领导力:校长通过设立愿景,确立学校的价值定位而带领学校进行战略发展;文化领导力:校长通过仪式、活动和思想动员,对学校终极价值观的不断界定、传播和加强。


  •还可根据校长的职业角色划分:管理者:建立在合法、有报酬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的支配行为;领导者:依靠个人影响以及模范作用,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教育者:引领教育教学活动和课程改革。


  •管理者:把事做正确;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沃伦•贝尼斯和伯特•南尼斯提出“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


  •管理与领导的比较:未来与现在:领导更多地关注未来、考虑发展,管理更多地关注现在、面对现实;外部与内部:领导更多地关注外部,管理更多地关注内部;团队与工作:领导更多地关注团队、关注人;管理更多地关注工作、关注事务;决策与实施: 领导重视大的决策和方向,管理则重视决策的实施与执行。(吕型伟)


  •校长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随之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


  3.校长影响力的来源

  •校长领导力重要的不在于权,而在于力,领导的“力”来自于法律赋权、公众认同,来自专业影响力和人格影响力。


  •具体表现为: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专业权威、道德权威。(余新)


  •校长领导力包括三层境界:第一层是事务管理;第二层是制度管理;第三层是使命管理。校长最重要的领导职能应体现在:倡导和确立办学理念、描绘和引导共同愿景、制定和落实发展战略、引导和激励教师发展、设计和完善规章制度、争取和挖掘教育资源、控制和处理学校风险。


  •学校管理的三个境界:人治——人管人(随意性);法治——制度管人(机械性);文治——文化管人(认同性)。


  美国学校校长标准(2008年)

  标准一:学校管理者是通过提出、表达、执行、保持整个学校团体共享和支持的学习愿景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二:学校管理者是通过倡导、培养和维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职员工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方案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三:学校管理者是通过对学校组织、运作资源的有效管理,保证一种安全、效率、效益的学习环境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四:学校管理者是通过与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合作,对社区的多样化的利益和需要做出有效反应,调动社区资源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五:学校管理者是通过诚信、公正的行为并以符合伦理的方式来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标准六:学校管理者是通过了解、反馈、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从而促使每个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现代社会对校长的要求:识大势:认清社会要求;明大事:知道自己现阶段要做什么;成大师:成为学校发展的领军人物。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1. 课程领导与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以校为本,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也是校长的核心竞争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包括:第一,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和课改方案;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第三,引发教师内在动机,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第五,与家长和社会沟通以取得支持;第六,把有效的经验积淀下来形成制度,同时建设制度文化。” (张民生)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包括:第一,课程价值领导力。一是校长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规格的能力;二是用校长的人才观统领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第二,课程规划能力。即校长把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计划、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能力。第三,课程开发能力。校长领导教师着眼于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能力。第四,课程设置能力。即校长领导学校合理设置学校各年级课程的能力。第五,课程实施能力。一是学校开齐课程的能力。即校长领导学校能把国家规划的所有课程开齐。二是学校开足课程的能力。即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的能力。三是学校开好课程的能力,即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或校本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能力。第六,课程管理能力。包括课程立项的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课程实施质量的管理等。(张志勇)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可体现为:课程的解读力,即校长对课程政策及“三级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即对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及对校外资源的统筹和整合能力;课程实施的执行力,即课程的选择、规划、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实施的评价力,即对课程实施过程、方法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课程文化的建构力,即如何构建一种开放、分享、共进的课程文化,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研氛围。(邱正可)


  2.校长对课程的价值思想领导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校长的课程领导首先是价值思想的领导。价值思想是一个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所在,价值思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走向。


  •校长通过价值思想为学校发展定调,用价值思想去引导、组织、管理、评价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影响整个团队。


  •教育者三问:一问:事实层面(教什么);二问:技术层面(如何教);三问:价值层面(为什么)


  •价值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价值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一个缺乏组织灵魂的学校将会是一盘散沙。


  追问我们的课程改革:

  •第一,为谁而改?为教师而改?为学生而改?为学校而改?为政府而改?为知识而改?为课改而改?


  •第二,为什么而改?改了怎样?不改又会怎样?改的意义?改的价值何在?


  •校长加强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把握课程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3.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

  •增强课程意识。校长应该对课程改革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既关注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推进策略的制定,也重视课程推进机制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提高两种能力。一是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实现课程校本化的能力。二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能力。即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校长既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更要具有合理调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


  •抓实三个环节。一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包括课程计划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二是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途径,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并为之创造条件。三是深化教研团队建设。校长必须把深化教研组建设作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周成平)


  •校长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学生对课程的丰富性要求与学校提供条件的有限性(从单一到多样)

  ——学校承载的升学压力与通过课程领导彰显个性(从外在到内化)

  ——校长的课程领导期望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匹配(从个体到团队)

  ——校长的课程领导与各类领导角色之间和谐一致(从控制到协商)

  ——认识自己的领导权力、特质与课程开发的关系(从管理到领导)


  •领导力只是实现团队目标的一个因素,团队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同时也取决于改革者、开拓者、思考者,取决于可利用的资源、民心所向和社会合力等因素。


  •除了那些在不同层次被称为领导的人外,在每个重要组织或社团中都有许许多多的成员,他们为了团体利益,本能地分担着领导者的职责。实际上被领导力研究领域忽视了的这些人,对其领导者和团体是至关重要的。

  ——[美]约翰•加德纳《论领导力》


【作者简介:王枬(昵称:卓然独秀),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原理”和“教师发展研究”。截至2011年底已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8部。承担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及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0项。代表性论著有《美丽教师——教师职业美的研究》《智慧型教师的诞生》《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等。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合作),二等奖2项(独著及合著各1项),三等奖3项(独著1项合著2项);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1998年获广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7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09年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称号。】


第二讲

给基础教育名校长工程学员讲“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

文|王枬(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0月20日,遵照教科院的安排,为基础教育名校长工程及柳州市名校长工程的学员们上了“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专题讲座。

  其实,为这批学员我已不是第一次讲课了。上半年,4月份,我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讲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专题。

  这一次集中培训,因主题是“文化”,所以,我还是选择了“教师文化与学校发展”主题。

  以下是讲课的要点:

  

  校长的形象

  有一个天天携一本书在校园里穿行的校长,全校的学生就会喜欢读书;

  有一个把学生当“人”看待的校长,校园里就会弥漫着民主与自由的气息;

  有一个穿戴整齐、风度翩翩的校长,学子们就会像君子一样优雅。

  ——高峰

  

  校长的追求

  校长是一所学校思想的灵魂,当一位校长离开学校时,给学校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漂亮的校舍和齐全的仪器,更重要的是先进的办学理念,给教师创造一个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姜学清

  

  校长的综合素质

  一双看到未来的眼睛;

  一双提供变化并能控制变化的手;

  一张表达团体意愿价值观的嘴巴;

  一对能听到不同声音的耳朵;

  全身充满感人的人格力量;

  制度保障、创造性地行动、实现目标。

  ——楚江亭

  

  1、关于教师文化的几种定义:

  •《教育大词典》中将教师文化定义为“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文化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包括职业道德、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情绪反应等”。

  •有人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生存状态及生活方式的观念抽象,表现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倾向以及行为方式。其中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属深层因素,内隐于人的内心,是隐型文化;而情感倾向与行为方式属表层因素,形发于外,是可直接观察的,是显型文化。

  •有人认为,教师文化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与自我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伦理与价值观等特有的范式性的职业文化。具体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各成员共享的态度、价值、信念、假设和处事方式等。反映在教师所想、所说和所做之中。教师文化是知识职业的群体文化,核心是共同价值观和主体精神。

  

  2、教师文化的特点

  •从教师文化与社会要求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

  •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文化”;

  •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来看,教师文化是“精致编码文化”。

  

  教师文化的形态:

  •哈格里夫斯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个人主义文化 (Individualism ),派别主义文化 (Balkanization ),自然合作文化 (Collaboration ),人为合作文化 (Contrived collegiality )

  

  3、基于校本的教师发展

  建议一:从“建立规范”到“超越规范”(胡惠闵)

  •制度“缺失”必然造成管理“空白”

  •单纯依靠规范无法应对复杂的情形

  •“超越规范管理”的机制的建立:从“他控”转为“自控”;由“他律”变成“自律”

  

  建议二:从“追求知识”到“追求意义”

  •仅有专业知识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具有专业德性才能成为一名道德教师;

  •具有专业情意才能成为一名幸福教师;

  •信念、反思和研究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建议三:从“个人发展”到“共同发展”

  •形成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创造有助于教师发展的机制;

  •建立专业研究制度。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