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语文公开课】名师公开课五问

【语文公开课】名师公开课五问

2015年05月27日 15:28:56 访问量:444
       

近些年,一些地区请名师上公开课蔚成风气,可以说风靡大江南北,对此有人大力推崇,有人口诛笔伐。为了更好地发挥名师公开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名师公开课的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问:名师公开课上给谁的?

课应该给谁上?毫无疑问,当然是学生,这是对于我们普通老师说的,而对名师的公开课来说就不尽然了。名师的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我们的常态课完全不同的课, 是特殊的老师在特殊的地点上特殊的课,是一种有开课目的、有研讨过程等的“观摩”活动。名师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而我们的常态课是专对我们自己的学生的;名师公开课大多借班上课,地点多在舞台、会场,教师不仅把课上给听课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这些外人主要包括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

二问:好的名师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

纵观当前的名师公开课,大多是传经送宝式的,课堂或多或少包含了一些不必要的表演色彩;从教学设计看,教者反复推敲了所提的问题。由教师代替学生发问,而且所发之问往往经过了执教者煞费苦心的推敲。一是问题不难不易,估计学生在一至两分里能答出来,因为问题难了会冷场,问题易了有“未培养能力”之嫌。二是问题一环套一环,把学生套入预设的“埋伏圈”。课堂上有问有答,读读议议,热热闹闹,自然能博得众人喝彩。我们常常听完很顺畅,但心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孩子讲大人话!”“课堂时时有名言!”偏离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公开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中看不中用。

一节好的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家普遍认同的是这样几点:第一,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比如于永正老师的课;第二,应该让学生有实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真实的课;第三,应该是可学、可用的,比如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块状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简单起来,没有华丽的包装,追求的是深刻的简单,一线教师感到亲切、实在,大多能学得上手;第四,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其实这就是有研究价值的一种体现,因为这样的课会激发我们研究、探讨的热情,引领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不断前行。

三问:名师公开课与常态课有区别与联系?

常态课是家常便饭,比较随意,吃饱就行,公开课是宴请宾朋的大餐,精心烹制,讲究形、色、味;常态课是平时衣着,夏能防晒,冬可御寒,公开课是T形台上的时装,华丽鲜艳,赏心悦目,但不是每一件都能穿出来。

大餐、时装是艺术,教学同样也是艺术,需要提炼、需要探讨和提升,所以说公开课要高于常态课,不是常态课一成不变的翻本!用公开课的舞台来让教师展示教学艺术的风采同样未必就是最真实的,但是源于真实的实践!名师是十年磨一“课”,光鲜亮丽;我们普通教师都是日复一日,课复一课,缺少成色。公开课与常态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说这两者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当然常态下的公开课可以作为公开课的一种取向,但也没必要要求公开课一定就是常态课。常态课属现有发展水平。公开课要经努力和同伴相助甚至专家指点才能达到。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把公开课还原为常态课,达到上课自如。

名师要借班上课,由此带来的没法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但纪律之类的问题却不用考虑,只要这个班级里有一小部分优等生,教学艺术总是能够圆满地完成和表演的。不少名师已经锤炼到进课堂就可以上课,并且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赢来一片赞誉。面对陌生的班级,名师们淡定自若,技艺又如此炉火纯青,除了名师的这一课是用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积累在备,还因为名师的心中有一个“常态的课堂”。在名师的课堂里,活跃的几个学生成了“麦霸“,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听众状态、旁观状态。因为,某些名师们不可能让他们发言,名师们无须对这堂课的实际效果负责,“打扫课堂”的事不是“过客”的义务,还得由那个班级的老师来干,因为是自己的班级。

四问:怎样看名师的公开课?

事物都是辩证的。一堂课的效果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堂课的精彩是师生共同的精彩。只有高素质的学生,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上不出精彩的课;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同样上不好课。因此,仅仅把一堂课的精彩归功于教师,是不公平的,是片面的。试想,有哪个名师的公开课喜欢给基础最差的学生上的?因此,我们听名师公开课必须明白,它的精彩,是有条件有局限的,盯着名师看,以名师的“精彩”代表课的精彩、代表学的精彩,盲目崇拜,那就是走入“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误区了。

名师的课是名师个人素质和生活历练的结果,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不要期望通过一节两节课就把名师的经验、风采学到手。名师的课,有成功之处,也肯定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以冷静的头脑,科学的态度,进行思辩分析,吸其之长,避其之短,才能学有所得。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正如农民种庄稼,从播种到收割,有许多不同的问题和变数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要看见别人在施肥,或者杀虫,就以为这就代表了种地的全部,盲目跟进,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是永远种不好庄稼的。

五、听名师的公开课,究竟该学点什么?

对我们而言,名师的课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把我们引向一个更人文、更人性,更科学的语文课堂。学名师的课,学其课外的东西,巩固自己课内的阵营,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存在价值不仅体现在教学艺术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上。

首先,学名师,不能迷失自我,不要盲目地看见什么就学什么。同样的一节课,或激情澎湃、或诗情画意、或娓娓道来。我们听了这些课,能学到什么?那么多风格,并不一定适合你,目的应该明确,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知道技巧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可学,比如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其次,学名师,最好的方法就是蜜蜂方法。蜜蜂采集百花的甜蜜以后,经过酿造,然后吐出甜美的蜂蜜来。蜜蜂既有吸收又有制造,这是做学问的方法,我们要博采众长,在消化的基础上研究性地学,创造性地实践。如果盲目的套用名师的经验、技巧,就很容易上演东施效颦或邯郸学步的故事,必将得不偿失。要脚踏实地多学几位名师——取众之长更能补己之短。

第三,学名师,追求学问情怀。透过名师课堂,名师的书,学名师的文,听名师的讲座,触摸名师的人生,或许更能找到上好课的捷径,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我们看到他们从教书育人中获得的快乐与成就,他们是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的人。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发展中的生命个体去呵护,助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