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一书中也曾经说:自古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第二重境界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第三重境界叫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王国维用三句描写热恋中相思男女的词,来形容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做出一番大学问,就要像热恋中的男女,千挑万选找准目标,一旦认准目标,就全身心投入,哪怕遭遇再多的苦难,再多的挫折,都无怨无悔,往而不返。当你全身心投入,上下求索,对自己的辛劳与付出无怨无悔,成功或许就在不经意间悄然来到你的身旁。这时你就会获得一种人生的顿悟或者境界的升华。
以上,两位学者、大师关于人生境界的描述,都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凡是在事业上要取得大成就,首先就是做人的境界要高远。回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个具体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由他的这句话我推出“成长即做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做人的过程。具体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也提出做教师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我把它称之为“职业的境界”,就是把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一份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饭碗。处在这样一种境界的教师,表现在工作上,对教育工作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缺乏对工作的诗意与激情,更少有工作中的创新,一切往往都是被动的、无奈的,像这样做教师,至多只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绝大多数时候或许还是不称职、不合格的,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就停留在这样一种境界,最终只能是一个平庸而毫无作为的教师。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教师,回头看看,除了遗憾,什么都没有留下。我把做教师的第二重境界称之为“事业的境界”,即把做教师不仅仅看成是一份职业,一个饭碗,而是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份崇高的事业来对待,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那么,这样的教师即使在平时的工作中会遭遇到各种困难、挫折与失败,但他永远不会沉沦、不会甘于平庸,而是永远保持着一份执着、一份热情、一份干劲;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使不能成名成家,即使不能成有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他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一位让领导放心,学生、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好老师。教师能做到这样的份上,至少在他离开教育岗位,回首自己教育人生的时候,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而会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与进取中获得一种人生的充实,哪怕没有建立事功,但也获得了内心的充盈。我把做教师的第三重境界称之为“宗教的境界或理想的境界”。即把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神圣的宗教,当作一种崇高的信仰。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天,也许都能收获教育带给你的幸福和快乐。真正伟大的教育家其实都是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的,比如陶行知、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等等中外伟大的教育家。
前行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上,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问一问自我,我处在一种怎样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