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学校该做些什么

转: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学校该做些什么

2015年04月04日 00:13:44 访问量:347
    一、网络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媒体的重要载体正以飞快、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网络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相互联系的文化载体。

二、网络的发展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

    作为一种新技术,网络给学校德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种种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这对我们现实的德育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扬长避短,学校应针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观进行正确引导教育

    抓住网络的特点,分析其给德育带来的利弊,作出积极的反应,是我们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使命。

    1、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网络知识的培训,让大部分教师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升教师对网络的认识。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表率。

    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正确看待学生上网问题,才能对学生进行具有可行性的引导和教育,也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展开上网的指导,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应该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学习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如雏鹰网、中青网等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网站,孩子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2、学校应该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加大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规范学生的上网自律行为。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在给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是具有延续性和一贯性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在网络生活中他也会表现出同样的道德素养,事实上,网上信息资源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它取之于现实材料,源于现实生活,而网络道德问题只不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而已,所以我认为网络道德教育的“本”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而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

    据有关的网络道德问题调查资料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第一种表现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中学生日常语言修养。一些学生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日常语言很不规范,常常脏话粗话连篇,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认为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坏习惯,可引导学生加强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净化人的灵魂,而且能规范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把好语言关,学生才可能在网上文明用语;第二种表现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三观教育。中学时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如果我们平时能加强道德教育,从小事着手,让他们明辨是非,倡导他们为人处世诚实守信。努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们在上网时也就能自觉抵御不良现象的影响;第三种表现是人格冲突突出。中学阶段正是探求自我同一性的阶段,大多数学生在此期间无法确定自己的人生取向,所以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就会在网络中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希望通过网络放松自己,表现自己另一面。其实这也给了我们教育者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在这一阶段我们能让学生加强行为反思,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那么就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更为牢固的、更为积极的、更富有创造性的同一感。   

    3、学校要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较全面、客观的调查评估,总结学生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大体的网络道德观念。

     我曾多方地查找各地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资料,发现有进行这类调查的学校很少,而在这些有做问卷调查的学校里,各自的问卷调查的方式、所提问题差别很大,很难全面、科学地反映当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但从我所查找的相关资料中,还是多少能反映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学生对网络总体上还比较生疏。他们虽然对电脑、网络普遍感兴趣,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他们多数与网络还处于若即若离的阶段,还未达到沉迷、上瘾的境地。其二是上网学生有低龄化趋向,而且这一趋向还越来越明显。其三是上网的地点存在隐患,很多学生是去网吧上的网,而不是学校。其四是上网的动机效果瑜中见瑕,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获取信息”的人数较少,出于“交友通讯”目的的人数比较多,而上网玩网络游戏体验刺激的人数也不少。当然这些零星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只是局部的、片面的,因此,我认为学校有必要联合起来组织对当代中学生在网络中的交友聊天、网络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上网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归纳整理,才能真正对学生接触网络的情况有较全面、科学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制订相应措施,着力抓早抓好。

    4、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校园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并建立相应的中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一方面,学校应该成为在校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而非网吧),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加大对校园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在校园网上安装相关过滤、屏蔽软件,过滤和屏蔽掉网上带有色情和暴力等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净化校园网络。另一方面学校网络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与指导,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主动把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必须遵守的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对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应提出上网时间与上网地点的限制,时时加以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以此减轻中学生的网络迷恋,并遏止中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和蔓延。

    学校可以开设德育网站。在德育网站上可以开设:学校信箱、校长热线、教师答疑、同学心声、家长进言、心理之约等栏目,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ICQ、E-Mail、BBS、NetMeeting等网络通讯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实现心灵的沟通,极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5、学校应该对那些已经对网络沉迷、成瘾的中学生“网虫”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帮助他们早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让他们回到健康的网络学习中来。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青少年的边缘性特征极为明显,在青少年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社会需求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部分青少年产生了明显的挫折感,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弱,家庭关心又较少的学生,在这种挫折感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情绪由于无处发泄,就开始寻找一种具有“安全阀”作用的交流方式,以缓和与社会群体间的直接摩擦和冲突带来的紧张情绪,而网上聊天这一项目就应运而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办呢?我认为我们要交流,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如我们可了解他们的爱好,与他们拉近距离,并在教育中努力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力争重塑其自尊心。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一个学生是否有自尊心,是他能否进步的关键,因为自尊将会给他带来压力和动力,自尊将会约束他的许多行为。同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纠正其价值观,努力抵御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相信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我们一定会收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教育,是全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桥梁。网络,将让文明呈几何级数的速度传播和发展成为可能。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这对于我们青少年的工作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网上针对中学生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争夺,我们教育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确立网络环境中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让学生面对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时,既能自我约束,做“文明网民”,又能趋利避害,把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开创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庵埠华侨中学课题组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2、浙江省长兴中学 钦国强 陆国斌 《中学生网络迷恋行为的分析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