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转: 学贵有疑——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转: 学贵有疑——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015年03月28日 09:23:46 访问量:409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从“不会问”到“学会问”,从“不敢问”到“敢于问”的过渡。并通过搭梯子,引路子,教方法,让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学会质疑问难,进一步提高探究学习的含金量。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大胆的质疑问难。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搭建自信的平台;营造宽松、民主、自主的质疑问难环境。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培养学生敢思、敢想、敢问的习惯。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保证。教学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质疑问难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消除疑虑,拉近师生关系的纽带,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之中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问难、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以情激情,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有感情,有好奇,他们才对学习感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教方法、搭梯子,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要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给学生教方法、搭梯子、使学生懂得,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那儿质疑。教师要先给学生搭梯子,帮助学生设问题,从细微处入手,从字词句入手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然后再从段落、文章整体入手设疑,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

  1、在预习课文中质疑问难。在上新课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学会抓文章的题目设疑,在课题的题眼上质疑问难。文章的课题一般都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梅花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魂”指什么?“梅花魂”真正指什?

  3、在阅读理解整篇文章中质疑问难。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这三次“亲切与舒服”,各有什么不同?是不是课文的重复?《凡卡》一文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钉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结束后质疑问难。学习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穷人》一文后,学生问:迂腐和桑娜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鲁滨孙飘流记》后,有生问:鲁滨孙回国后将会怎么样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更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编辑:林剑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福建省莆田砺成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